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983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其中四川省凉......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983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彝族自称“诺苏”“聂苏”“纳苏”等,因支系和地域而异,历史上曾被称为“夷”,1956年正式定名为“彝族”。他们世代栖息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边缘的山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十月太阳历、彝文典籍、火把节等文化符号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氐羌族群,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后逐渐向西南迁徙。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先民在滇池、邛海周边建立了奴隶制政权。汉代,彝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与中原王朝有了密切往来。
唐代,彝族先民建立了南诏国,定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疆域辽阔,与唐、吐蕃三足鼎立,创造了辉煌的南诏文化。宋代,彝族地区属大理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元代,彝族地区属云南行省和四川行省,中央王朝推行土司制度,册封彝族首领为土司。明清时期,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彝汉文化交流,但也引发了多次彝族人民的反抗起义。近代以来,彝族人民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建立了民族团结的典范。1949年后,彝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彝族社会从奴隶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彝族自治地区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12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10月1日)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18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20日)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28日)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
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27日)
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
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5日)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9日)
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年6月11日)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
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0年12月29日)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兼具农耕与游牧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土掌房”和“木罗罗”独具特色,土掌房以泥土夯筑而成,平顶厚墙,冬暖夏凉,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养畜,上层住人;木罗罗(竹楼)则流行于滇南地区,以竹木为架,适应湿热气候。
手工艺以漆器、银饰、刺绣最为著名,“彝族漆器”以黑、红、黄三色为主,采用天然漆料,绘制几何纹、动物纹,多用于餐具和家具,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黑珍珠”;银饰制作精美,尤以妇女的“鸡冠帽”“领牌”著称,银饰上刻有吉祥纹样,象征富贵与平安。非物质文化方面,彝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留存的彝文典籍多达数万册,内容涵盖历史、哲学、宗教、医学等,《指路经》《西南彝志》是其中的代表作;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特有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以物候指导农事,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
彝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兼融佛教、道教元素,形成多元信仰体系。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核心,认为天地、日月、山川、水火皆有神灵,“山神”“水神”“火神”是主要崇拜对象,每年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彝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家中设有祖灵牌位,逢年过节和重大事件时都会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后代。“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从业者,既是祭司也是知识分子,掌握彝文典籍,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占卜、婚丧等仪式,通过念诵经文、使用法器(如法铃、经书)沟通人神。部分彝族信仰佛教和道教,宗教活动与民族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
彝族婚俗保留着奴隶制社会的残余与传统礼仪,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禁止同一家支通婚。青年男女通过“跳月”“对歌”等活动相识相恋,“火把节”是青年择偶的重要场合,男女身着盛装,围绕火把跳舞对歌,情投意合者互赠信物(如耳环、腰带)。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肉、布等礼物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多为牛、羊、银子、布匹),牛的数量是衡量男方家境的重要标志。婚礼当天,新郎带亲友骑马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酒”考验,需对歌、送礼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哭泣表示对娘家的不舍。婚礼核心仪式是“拜堂”,新人向祖灵牌位和长辈行礼,由毕摩主持祈福仪式,念诵《结婚经》,随后全寨宴饮,跳“达体舞”,通宵达旦。婚后,新娘有“回门”习俗,在娘家住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夫家,部分地区保留“不落夫家”的习俗。
彝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火葬,流程包括“报丧”“净身”“入殓”“出殡”“火化”“安灵”等,不同支系略有差异。亲人去世后,家人鸣枪或吹牛角报丧,亲友闻讯前来吊唁,携带酒、肉、粮食等祭品,男子披黑布,女子戴黑头巾,以示哀悼。
逝者遗体由亲属清洗,换上新衣(多为黑色),停放在屋内,灵前设供桌,摆上酒肉和逝者生前用品。毕摩主持超度仪式,念诵《指路经》,指引亡灵回归祖地,杀牲献祭,认为“死者灵魂需用血肉祭奠”。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买路钱”,火化地点选在固定的火葬场,骨灰用陶罐盛放,埋于地下或存放于祖灵洞。丧期内,家人不娱乐、不耕作,披麻戴孝,丧期长短依亲属关系而定,一般为七天至一个月,期间毕摩每日念经,缅怀逝者,周年时举行“安灵”仪式,将亡灵牌位纳入祖灵供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中部五个方言区,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支系间难以通话,北部方言(以凉山彝语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
彝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借词,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纳西语等语言的词汇。彝族有本民族文字“彝文”(“爨文”“韪书”),是一种表意文字,历史悠久,在彝族聚居区广泛使用,1975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彝文”,用于教育和出版,与传统彝文并行使用。现代社会中,汉语在彝族聚居区的城市和学校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跨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彝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
彝族乐器种类丰富,音色多样,与生产生活、宗教仪式紧密相关。“月琴”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琴身圆形如满月,四根弦,音色清脆,常用于伴奏民歌和舞蹈,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随身乐器”。
“大三弦”是低音弹拨乐器,琴身巨大,弦粗如绳,音色浑厚,常用于“跳月”等集体舞蹈伴奏,演奏时需悬挂于胸前,动作夸张有力。“巴乌”是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音色悠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情歌;“马布”是彝族特有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音色尖锐,多用于宗教仪式。此外,“铜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也常见于节庆和宗教仪式,铜鼓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仅在重大场合使用。
彝族的节日众多,“火把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期三至七天,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略有差异。节日期间,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围绕火把跳舞,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同时举行斗牛、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相识相恋,夜晚点燃火把巡游村寨,火光冲天,热闹非凡,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彝族年”是另一重要节日,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举行,具体日期由毕摩占卜确定,为期三天,家家户户打扫房屋,杀年猪,吃“坨坨肉”,祭献祖先,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赠“压岁钱”。此外,彝族还有“插花节”“赛装节”“密枝节”等,各具特色,体现了彝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
火把节
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云南彝乡欢庆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在传统与现代撞击中传承
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庆年节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彝族习俗体现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观念与山地民族的豪爽团结。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核心,客人进门必饮“进门酒”,主人以“转转酒”方式劝饮,即一人一口轮流饮酒,体现平等与团结。彝族注重家支团结,一家有红白喜事,全支系的人都会前来帮忙,不计报酬。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荞麦、土豆为主,“刀耕火种”是传统耕作方式,畜牧业是重要副业,尤以养羊著称;狩猎时遵循“见者有份”,猎物平均分配,体现集体主义精神。服饰上,男子佩“英雄结”象征成年,女子戴“鸡冠帽”象征吉祥;禁忌中,忌触摸毕摩的经书和法器、忌随意进入灵房、忌猎杀神鸟(如鹰、喜鹊),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社群的和谐。
彝族美食以肉食、杂粮为主,口味厚重,带着山地的粗犷风味。“坨坨肉”是彝族的标志性美食,将猪肉或羊肉切成大块,清水煮熟,蘸盐或辣椒面食用,肉质鲜嫩,保留原始的肉香,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佳肴。
“苦荞粑”是彝族的传统主食,以苦荞面制成,口感微苦,营养丰富,是彝族人民喜爱的健康食品。“转转酒”是彝族的特色饮品,以玉米、高粱等发酵制成,酒精度适中,香甜醇厚,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饮酒时采用“转转酒”方式,体现团结平等。此外,“酸菜汤”“烤小猪”“羊汤锅”等也是彝族特色美食,酸菜汤以青菜腌制而成,酸爽开胃,烤小猪皮酥肉嫩,香气扑鼻,体现了对山地食材的充分利用。
彝族民歌是山地生活的写照,分为“叙事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等,旋律高亢激昂,多为五声音阶,节奏与山地劳动相适应。“叙事歌”以《阿诗玛》为代表,讲述彝族姑娘阿诗玛的爱情故事,旋律优美,流传甚广。
“劳动歌”伴随农耕、狩猎、放牧等活动,如“犁田歌”“放羊歌”,歌词直白,节奏与动作协调,鼓舞干劲。“情歌”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重要方式,旋律悠扬,歌词真挚,如“高山上的青松青又青,阿妹的情意比海深”,常用月琴、巴乌伴奏。“仪式歌”用于婚丧、节庆等场合,由毕摩领唱,众人和声,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如《指路经》《结婚经》等,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
彝族舞蹈热情奔放,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达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拉手踏步,随音乐节奏摆动,动作简单整齐,常用于节庆和聚会,体现社群的凝聚力。
“烟盒舞”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舞者手持烟盒,边敲边舞,动作灵巧,模仿动物姿态,节奏明快,充满生活情趣。“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特色舞蹈,男子吹大三弦,女子拍手,围绕火把跳跃,动作奔放,节奏强烈,是火把节的核心活动。“跳虎舞”是宗教舞蹈,舞者身披虎皮,模仿虎的动作,用于驱邪祈福,充满神秘色彩。舞蹈服饰多为黑色,配以银饰,动作幅度大,充满山地民族的激情与活力。
彝族服饰绚丽多彩,以黑色为基调,辅以红、黄、绿等亮色,装饰精美,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具特色,是区分支系和身份的重要标志。男子服饰简洁剽悍,女子服饰繁复华丽,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分工。
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察尔瓦”(羊毛披毡),下着“宽脚裤”,腰间系“腰带”,佩戴长刀、火镰等物品;女子穿“右衽上衣”,下着“百褶裙”,腰间系“绣花腰带”,头戴“鸡冠帽”或“头帕”,佩戴银饰。服饰图案多为几何纹、动植物纹(如虎、鹰、火焰),象征吉祥与勇敢,刺绣工艺精湛,尤以“贴布绣”“盘绣”著称,色彩对比强烈,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
彝族男装
彝族男装简洁剽悍,便于山地劳作。上衣为“对襟短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颜色多为黑色、蓝色,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几何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察尔瓦”,察尔瓦以羊毛织成,黑色或灰色,披于肩上,既能保暖又能防雨,是彝族男子的标志性服饰。
下装是“宽脚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宽大,便于爬山和劳作。男子腰间系“宽腰带”,多为红色或黄色,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长刀、烟袋等物品,长刀是成年男子的标志,象征勇敢与身份。头戴“英雄结”头帕,以黑色或深蓝色布制成,盘于头顶,结穗垂于脑后,象征男子的英勇气概。男装的装饰较少,整体风格质朴大方,尽显彝族男子的豪爽与勇武。
彝族女装
彝族女装绚丽多彩,刺绣精美,不同支系各具特色。上衣为“右衽大襟衣”,以黑色或蓝色棉布制成,领口、袖口、衣襟绣有复杂的花纹图案,如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手工细腻,色彩鲜艳。
下装是“百褶裙”,长度及膝或及踝,颜色多为黑色、红色、蓝色,裙褶细密,行走时摇曳生姿,部分地区的百褶裙上绣有花纹或缀有银饰。女子头戴“鸡冠帽”或“绣花头帕”,鸡冠帽以布为底,银片为饰,形似鸡冠,象征吉祥;头帕以黑色或蓝色布制成,绣有花纹,边缘缀有流苏。佩戴银饰,包括耳环、项圈、手镯、戒指、领牌等,银饰上刻有花纹,与服饰的色彩相得益彰,尽显彝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彝族帽子
彝族帽子种类多样,因支系和性别而异,注重装饰与象征意义。男子多戴“英雄结”头帕,以黑色或深蓝色布制成,盘于头顶,结穗垂于脑后,象征男子的英勇气概,是彝族男子的标志性头饰。
女子帽子以“鸡冠帽”最为著名,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以布为底,用银片和银花装饰,形似鸡冠,象征吉祥与富贵,未婚女子的鸡冠帽更为华丽;滇西彝族女子多戴“绣花头帕”,以黑色或蓝色布制成,绣有花纹,边缘缀有流苏。此外,彝族在寒冷季节会戴“皮帽”,以兽皮制成,保暖性好,帽檐缀有银饰或毛皮,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
彝族鞋靴
彝族鞋靴以皮革和麻布为主要原料,适应山地地形,注重耐磨与保暖。“皮靴”是主要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面绣有花纹或缀有银饰,靴底厚实,钉有铁钉,防滑耐磨,适合在山区行走,冬季靴内垫羊毛,保暖性好。
“布鞋”是日常鞋款,以麻布或棉布为面,手工纳底,款式为圆口,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鞋头绣有花纹,精美秀丽。此外,彝族在劳作时会穿“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透气,适合在田间和山地劳作时穿着。鞋靴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彝族人民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与审美观念。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