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77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和政、广河、康乐......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77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和政、广河、康乐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意为“商贾”,因主要聚居在河州(今临夏)东乡地区而得名。他们世代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干旱山区繁衍生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商业,在与干旱环境的抗争中形成了坚韧、内敛的民族性格,创造了融合伊斯兰文化与高原农耕特色的独特文化。
东乡族的形成与13世纪蒙古帝国的西征密切相关,其先民主要是随蒙古军队东迁的中亚撒尔塔人(包括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各族穆斯林),他们与当地汉族、蒙古族、回族等长期杂居融合,逐渐形成东乡族。元代,东乡地区属陕西行省河州路管辖,撒尔塔人被编入“探马赤军”,战时从军,平时屯田,逐渐从游牧转向农耕。
明代,东乡族地区属河州卫,实行土司制度,部分东乡族首领被朝廷册封。清代,东乡族受回族土司和汉族地主的双重统治,生活困苦,多次参与反封建斗争。近代以来,东乡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后,东乡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东乡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县),东乡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逐步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东乡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融合了高原农耕文化元素,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质朴。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庄窠”是东乡族建筑的标志,以泥土夯筑而成,四合院式布局,围墙高大厚实,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适应山区干旱多风的气候,东乡县的许多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庄窠建筑群。
手工艺以擀毡、织褐子最为著名,“东乡褐子”以羊毛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色泽多为黑、白、褐,质地厚实耐用,是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料;擀毡工艺历史悠久,羊毛毡用于铺炕、做帽,是家庭必备品。非物质文化方面,东乡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文化通过口头文学传承,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内容丰富,《战黑那姆》是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东乡族的民间体育“拔棍”“打梭”等,体现了尚武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
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其社会生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是宗教经典,清真寺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五主麻日聚礼等活动均在此举行。
伊斯兰教的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是东乡族宗教生活的核心,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禁食禁饮,以培养敬畏之心。“阿訇”是宗教领袖,负责主持宗教仪式、讲解经文、处理民事纠纷,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东乡族的信仰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饮酒等)、婚丧习俗等均遵循伊斯兰教法,宗教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乡族婚俗严格遵循伊斯兰教规,同时保留着民族特色,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婚姻由父母包办,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择偶权,媒人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男方请媒人携带茶、糖等礼物前往女方家提亲,需多次登门方能确定婚事。
订婚时,男方送“订茶”(茶叶、冰糖、衣物等),女方接受则表示同意婚事;结婚前,男方送“大礼”(彩礼),包括现金、衣物、首饰等,女方回赠“陪嫁”(被褥、衣物、家具等)。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由阿訇主持证婚仪式,念诵“尼卡哈”经文,询问男女双方是否自愿结婚,新人向阿訇和长辈行礼。婚礼当天,新郎由亲友陪同前往女方家,沿途受到女方亲友的“拦门”欢迎,宴饮歌舞,新娘身着红装,由兄长抱上马车或拖拉机,随新郎前往男方家,婚后第三天“回门”,新娘与新郎返回娘家致谢。
东乡族丧俗遵循伊斯兰教“速葬、薄葬、土葬”的原则,流程简洁庄重。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通知亲友和阿訇,为逝者净身(“洗埋体”),用白布包裹遗体(“克凡”),男性三块布,女性五块布,不穿衣物、不戴饰品。
遗体停放在家中堂屋,头朝西(朝向麦加),灵前点长明灯,阿訇主持殡礼(“站礼”),亲友面向西站立祈祷,为逝者祈福。出殡时,遗体由亲友抬往墓地,不用棺材,直接入土,墓穴为南北向,遗体头北脚南、面向西,覆土后堆起坟冢,不立墓碑。丧期内,家人不宴饮娱乐,男性戴白帽,女性戴白盖头,以示哀悼,丧期一般为三天,期间阿訇念经超度,亲属素食,体现对逝者的缅怀。
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古语、保安语、裕固语相近,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三个土语,各方言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东乡语中保留了较多蒙古语词汇,同时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尤其是生活用语)和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尤其是宗教术语)。
东乡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记录宗教经文,如今主要使用汉语汉文,东乡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工具,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由于长期与汉族、回族交往,许多东乡族人兼通汉语和临夏方言,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重要语言。
东乡族乐器受伊斯兰文化和周边民族影响,种类较少,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咪咪”是东乡族特有的吹奏乐器,以芦苇秆制成,音色清亮悠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民歌,青年男女多以此表达爱意,曲调简单明快,如《山丹花》便是经典曲目。
“羊皮鼓”是宗教仪式乐器,以羊皮蒙制,鼓柄缀铁环,阿訇或“把师”(宗教职业者)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声音浑厚,充满神秘色彩。此外,“锣”“钹”等打击乐器在婚礼、节庆中使用,与歌声配合,营造热闹氛围。
东乡族的节日均为伊斯兰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三大主要节日。开斋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一天,东乡族称为“尔德节”,清晨,男性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之后走亲访友,互赠油香、馓子,全家宴饮,庆祝斋功圆满。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有条件的家庭会宰杀牛羊,肉分三份,一份自用,一份赠亲友,一份赈济穷人,体现分享精神。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日子,清真寺举行集体诵经、赞圣活动,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会后聚餐,增进社群团结。这些节日是东乡族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充满庄重与欢乐的氛围。
东乡族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守与社群的团结。日常礼仪中,见面行“色俩目”问候礼,晚辈对长辈先说“色俩目”,长辈回礼,以示尊重;待客时,主人会用盖碗茶、油香、手抓肉招待客人,客人需用右手进食,忌用左手。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洋芋为主,“靠天吃饭”的干旱山区农业特点明显,村民互助合作进行耕作、收割,称为“搭伙”;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羊是重要的财富象征。饮食上,禁食猪肉、狗肉、驴肉等,喜食手抓肉、面片、油香等,“东乡手抓”以肉质鲜嫩闻名。禁忌中,忌浪费粮食、忌在清真寺喧哗、忌用污秽语言谈论宗教,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东乡族美食以清真为特色,口味厚重香浓,带着高原的质朴风味。“东乡手抓羊肉”是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将羊肉清水煮熟,蘸盐食用,肉质鲜嫩不膻,肥而不腻,是招待贵客和节庆的必备美食,尤以羯羊肉为佳,闻名西北。
“油香”是东乡族的传统面食,用面粉发酵后油炸而成,圆形,口感松软,常用于宗教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象征吉祥,制作时需全家参与,体现团圆之意。“馓子”以面粉搓条油炸而成,酥脆可口,是开斋节等节日的必备食品。此外,“搅团”(用杂粮面制成的糊状食品)、“浆水面”(酸汤面条)、“盖碗茶”等也是东乡族日常饮食,盖碗茶以茶叶、桂圆、红枣等冲泡,香甜解渴,是待客的礼节性饮品。
东乡族美食还有:罗婆粥;东乡族传统风味食品:仲布拉,东乡族传统面食,类似大馒头等。
东乡族民歌与生产生活、宗教仪式紧密相关,分为“劳动歌”“宴席曲”“宗教歌”等,旋律简洁质朴,多为五声音阶,歌词以汉语为主,夹杂东乡语词汇。“劳动歌”伴随农耕、放牧、擀毡等劳动,如《打夯歌》《放羊歌》,节奏与动作协调,鼓舞干劲,歌词直白生动。
“宴席曲”是婚礼等喜庆场合演唱的歌曲,曲调欢快,歌词多为祝福之语,如《恭喜歌》《送亲歌》,常由多人合唱,配以简单乐器,热闹喜庆。“宗教歌”包括“念诵调”和“赞圣歌”,旋律庄重平缓,由阿訇或信徒演唱,用于宗教仪式,如《古兰经》念诵调带有阿拉伯语韵律,体现伊斯兰文化特色。
东乡族舞蹈受宗教信仰影响,动作庄重含蓄,多与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相关。“宴席舞”是婚礼上的主要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音乐踏步摆手,动作简单整齐,手部动作较多,表达喜庆之情,舞者多为男性,女性较少参与公开舞蹈。
“把式舞”是宗教舞蹈,由“把师”表演,手持羊皮鼓,随鼓点跳跃旋转,动作刚劲有力,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舞蹈中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东乡族舞蹈整体风格质朴,不追求夸张动作,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对身体表现的约束。
东乡族服饰简洁庄重,体现伊斯兰文化特色,男女均以青色、黑色、白色为主色,款式实用大方。男子服饰注重整洁,女子服饰则以盖头为标志性装饰,整体风格与回族服饰相近,但也保留民族特色。
服饰面料多为棉布、羊毛布,冬季穿皮袄、棉袍,夏季穿单衫,装饰较少,以实用为主,图案多为几何纹,避免动物纹样,符合伊斯兰教规。服饰是东乡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宗教信仰的外在体现。
东乡族男装
东乡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动。上衣为“对襟短衫”或“长衫”,以青色、黑色棉布制成,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外罩“青布坎肩”,保暖轻便。
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田间劳作和骑马。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小圆帽”(“号帽”),是伊斯兰信仰的标志,冬季可加戴“狐皮帽”或“棉帽”,抵御严寒。腰间系“布腰带”,可悬挂烟袋、小刀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工具,用于割肉、削皮等。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东乡族男子的勤劳与沉稳。
东乡族女装
东乡族女装以“盖头”为核心特色,根据年龄不同,盖头颜色各异:未婚少女戴绿色盖头,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盖头长及腰部,将头发、耳朵、脖子全部遮盖,仅露出面部,符合伊斯兰教规对女性服饰的要求。
上衣为“大襟长衫”,以青色、黑色棉布或绸布制成,袖口宽大,领口、袖口绣简单的几何花纹,夏季穿单衫,冬季穿棉袍。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一致,裤脚收口,便于活动。女子不戴首饰,仅在节庆时可戴银手镯,整体服饰简洁庄重,体现了东乡族女性的端庄与内敛。
东乡族帽子
东乡族帽子以男子“号帽”和女子“盖头”为主要形式,号帽为白色或黑色小圆帽,无檐,以棉布或羊毛布制成,是伊斯兰信仰的象征,每日礼拜和日常起居都需佩戴,款式简单,却承载着宗教意义。
冬季,男子会戴“皮帽”或“棉帽”,以狐皮、羊皮制成,帽檐上翻,内衬毛皮,保暖性好,适合高原寒冷气候。女子虽以盖头为主要头饰,但老年妇女在冬季也会戴“黑色棉帽”,与盖头配合,抵御风寒,帽子款式简单,不事装饰,体现低调内敛的风格。
东乡族鞋靴
东乡族鞋靴注重实用耐磨,适应山区地形,以布鞋和皮靴为主。“布鞋”是日常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款式为圆口,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稍浅,鞋头绣简单花纹,轻便透气,适合日常劳作。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底钉有铁钉,防滑耐磨,适合在山路和雪地行走,保暖性好。此外,东乡族在节庆时会穿“绣花鞋”,女子鞋头绣有几何纹,与服饰搭配,虽不华丽,却显精致,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用心。鞋靴的制作多为家庭手工,工艺简单但结实耐用,适应了东乡地区的生产生活需求。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