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

发布时间:2025-07-19 05:28:51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景颇族   景颇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6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县市,少数......


   景颇族 

  景颇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6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县市,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等地。景颇族自称“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等,因支系而异,1953年统一称为“景颇族”。他们世代栖息在横断山脉南麓的山区,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兼营狩猎,在与山林的共生中形成了勇猛剽悍、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以目瑙纵歌节、景颇刀、织锦为标志的山地文化,是滇西民族走廊中富有活力的一员。

景颇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景颇族历史

  景颇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氐羌”族群,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后逐渐向南迁徙。唐代,景颇族先民被称为“寻传蛮”,属南诏国管辖,活动于今澜沧江、怒江流域。

  宋代,景颇族受大理国统治,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元代,景颇族地区属云南行省,与中央王朝的联系日益密切。明代,景颇族被称为“峨昌”,部分支系向德宏地区迁徙,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清代,景颇族受傣族土司统治,同时与汉族、傣族等民族交往频繁,部分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和茶叶。近代以来,景颇族人民积极参与反抗英国殖民者入侵的斗争,1949年后,景颇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景颇族社会从原始公社制残余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历史性发展。

  景颇族文化

  景颇族文化植根于山地农耕与狩猎生活,带着雨林的湿热与剽悍。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竹楼”(“干栏式”建筑)是景颇族建筑的标志,以竹木为架,茅草或瓦片为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畜,适应山区潮湿的气候,德宏的许多景颇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竹楼建筑群。

  手工艺以织锦、银饰、刀具锻造最为著名,“景颇织锦”(“筒帕”)以棉线为经、彩线为纬,织出几何纹、动植物纹,色彩鲜艳,尤以红色、黑色、绿色为主,图案蕴含原始信仰,是景颇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景颇刀锻造工艺精湛,刀身锋利,刀柄饰有银花,既是狩猎工具,也是男子的装饰品和身份象征。非物质文化方面,景颇族有本民族文字“景颇文”和“载瓦文”(均为拉丁字母拼写),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用于记录历史和文学作品;《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长篇史诗,讲述了民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是景颇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景颇族信仰

  景颇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和鬼魂,认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中,景颇族敬畏山神、地神、水神、树神,每个村寨都有“官庙”(寨神所在地),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景颇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家中设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和重大事件时都会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后代。“董萨”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从业者,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占卜、婚丧等仪式,通过念咒、跳神等方式沟通人神,董萨分为“大董萨”“小董萨”,掌握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部分景颇族受基督教影响,宗教活动与民族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多元信仰体系,但传统信仰仍占主导地位。

  景颇族婚俗

  景颇族婚俗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与传统礼仪,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青年男女通过“串姑娘”(夜间男子到女子家对歌、聊天)相识相恋,“目瑙纵歌节”是青年择偶的重要场合,男女身着盛装,在歌舞中表达爱意,互赠信物(如织锦腰带、景颇刀)。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肉、茶叶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多为牛、布匹、银饰),牛的数量是衡量男方诚意的重要标志。婚礼当天,新郎带亲友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酒”考验,需对歌、送礼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步行至男方家,沿途撒稻谷驱邪。婚礼核心仪式是“拴线”,由董萨主持,用白线将新人的手腕拴在一起,象征永结同心,随后全寨宴饮,跳目瑙纵歌,通宵达旦。婚后,新娘有“回门”习俗,在娘家住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夫家。

  景颇族丧俗

  景颇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不同支系略有差异。亲人去世后,家人鸣枪或敲铓锣报丧,亲友闻讯前来吊唁,携带酒、米、布等祭品,男子披黑布,女子戴黑头巾,以示哀悼。

  逝者遗体由亲属清洗,换上新衣(多为黑色),停放在屋内,灵前设供桌,摆上酒肉和逝者生前用品,董萨主持超度仪式,念诵经文指引亡灵回归祖地,杀牲献祭。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买路钱”,墓地选在向阳的山坡,不立墓碑,仅以石块或树木为标记,墓穴深度适中,遗体头朝山顶,脚向山脚。丧期内,家人不娱乐、不耕作,穿素服,丧期一般为三至七天,期间董萨每日念经,缅怀逝者,周年时举行祭祀仪式,将亡灵纳入祖先供奉。

  景颇族方言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分为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五个方言,其中景颇方言和载瓦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支系间难以通话。

  景颇族有本民族文字“景颇文”和“载瓦文”,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分别创制于1955年和1957年,在景颇族聚居区广泛使用,用于教育、出版和日常交流。现代社会中,汉语和傣语在景颇族聚居区的城市和边境地区被广泛使用,成为跨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景颇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

  景颇族乐器

  景颇族乐器与狩猎、农耕和节庆活动紧密相关,以吹奏类、打击类为主。“洞巴”是景颇族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铜制吹嘴,音色浑厚悠扬,常用于目瑙纵歌节等重大节庆,是景颇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铓锣”是重要的打击乐器,以青铜制成,声音洪亮,用于召集群众、报丧和节庆,是景颇族村寨的重要器物;“象脚鼓”是打击乐器,以木为身,蒙以羊皮,音色清脆,常用于伴奏舞蹈。此外,“三弦”“笛子”等也是景颇族常用乐器,三弦音色圆润,常用于伴奏民歌和叙事歌;笛子音色清亮,是青年男女对歌时的常用乐器。

  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多与农业生产、狩猎和宗教信仰相关,“目瑙纵歌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为期三至五天。节日期间,景颇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在目瑙广场,围绕“目瑙柱”(绘有太阳、月亮、动植物图案的石柱)跳目瑙纵歌,由两位头戴犀帽的“瑙双”带领,万人同舞,场面壮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新米节”是景颇族的另一重要节日,在稻谷成熟时举行,具体日期由董萨占卜确定,家家户户尝新米,先敬祖先和神灵,杀牲宴饮,青年男女对歌跳舞,庆祝丰收。此外,景颇族还有“采花节”“进洼节”等,各具特色,体现了景颇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

  景颇族习俗

  景颇族习俗体现了山地民族的豪爽与团结。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重要礼节,客人进门必饮“进门酒”,主人以“转转酒”方式劝饮,即一人一口轮流饮酒,体现平等与团结。景颇族注重社群互助,一家有红白喜事,全寨人都会主动帮忙,不计报酬。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旱谷为主,“刀耕火种”是传统耕作方式,土地属村寨公有,按户分配,狩猎所得“见者有份”,体现集体主义精神。服饰上,男子佩景颇刀象征成年,女子戴银饰象征美丽;禁忌中,忌在神树下大小便、忌随意砍伐神树、忌猎杀图腾动物,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社群的和谐。

  景颇族美食

  景颇族美食以山地物产为原料,口味酸辣厚重,带着山野的鲜香。“舂菜”是景颇族的特色美食,将蔬菜、肉类、昆虫等用杵臼舂制而成,加入辣椒、大蒜、香菜等调料,味道辛辣开胃,是景颇族饮食的代表,如舂鸡脚、舂干巴等。

  “手抓饭”是景颇族的传统宴席,将米饭、烤肉、蔬菜、调料等放在芭蕉叶上,用手抓食,味道丰富,是招待贵客和节庆的必备。“水酒”是景颇族的特色饮品,以大米、玉米等发酵制成,酒精度低,酸甜可口,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此外,“烤乳猪”“竹筒烤”“酸笋煮鸡”等也是景颇族的特色美食,烤乳猪皮酥肉嫩,香气扑鼻;竹筒烤鱼以鲜鱼装入竹筒中烤制而成,竹香与鱼香融合,清香可口。

  景颇族民歌

  景颇族民歌是山地生活的写照,分为“劳动歌”“情歌”“叙事歌”“仪式歌”等,旋律高亢激昂,多为五声音阶,节奏与山地劳动相适应。“劳动歌”伴随农耕、狩猎、纺织等活动,如“挖地歌”“采茶歌”,歌词直白,节奏与动作协调,鼓舞干劲。

  “情歌”是青年男女“串姑娘”时的对唱歌曲,旋律悠扬,歌词真挚,如“高山上的青松青又青,阿妹的情意比海深”,常用洞巴、笛子伴奏。“叙事歌”以《目瑙斋瓦》为代表,讲述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史,篇幅宏大,由董萨演唱。“仪式歌”用于婚丧、节庆等场合,由董萨领唱,众人和声,如《丧葬歌》《目瑙歌》,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

  景颇族舞蹈

  景颇族舞蹈热情奔放,动作源于狩猎、农耕和宗教仪式,“目瑙纵歌”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着洞巴、铓锣的节奏踏步摆手,动作整齐有力,步伐有“单步”“双步”“交叉步”等,万人同舞时场面壮观,是目瑙纵歌节的核心活动。

  “刀舞”是景颇族的男子舞蹈,手持景颇刀,动作刚劲有力,展现景颇族的勇武精神,常用于祭祀和保卫村寨的仪式;“跳新房”是女子舞蹈,在新房建成时表演,动作轻柔优美,模仿织布、舂米等劳动场景,表达对新生活的祝福。舞蹈服饰多为黑色,配以银饰,动作幅度大,充满山地民族的激情与活力。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服饰以黑色为基调,辅以红、绿、黄等亮色,装饰精美,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具特色,体现了景颇族的剽悍与美丽。男子服饰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女子服饰则以银饰和织锦为主要特色。

  服饰款式适应山地劳作,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坎肩”,下着“长裤”,腰间系“织锦腰带”,佩戴景颇刀;女子穿“右衽上衣”,下着“筒裙”,腰间系“绣花腰带”,头戴“包头”或“银冠”。服饰图案多为几何纹、动植物纹(如犀鸟、龙、凤),象征吉祥与勇敢,织锦和银饰是服饰的主要装饰,银饰包括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与黑色服饰形成鲜明对比,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

  景颇族男装

  景颇族男装简洁剽悍,便于山地劳作和狩猎。上衣为“对襟短衫”,以黑色土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红色或绿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加穿“黑色坎肩”,坎肩多为羊毛制成,保暖轻便。

  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爬山和狩猎。男子腰间系“红色或绿色织锦腰带”,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景颇刀、烟袋等物品,景颇刀是成年男子的标志,象征勇敢与身份。头戴“黑色包头”,包头边缘绣有红色花纹,顶端缀有羽毛或绒球,象征勇猛。男装的装饰较少,但景颇刀和银饰的点缀使其尽显剽悍与威严。

  景颇族女装

  景颇族女装绚丽多彩,银饰和织锦是其主要特色。上衣为“右衽短衫”,以黑色土布制成,领口、袖口、衣襟绣有复杂的红色、绿色花纹图案,如几何纹、花卉纹,手工细腻。

  下装是“黑色筒裙”,长度及膝,裙身织有红色或绿色花纹,部分支系的筒裙上缀有银饰。女子头戴“黑色包头”,包头边缘绣有红色或绿色花纹,未婚女子包头较为华丽,缀有银饰和彩色绒球;已婚女子包头相对朴素,但仍不失精美。佩戴银饰,包括大耳环、多层项圈、手镯、戒指等,银饰上刻有花纹,与服饰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尽显景颇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景颇族帽子

  景颇族帽子种类多样,因性别和场合而异,注重装饰与象征意义。男子多戴“黑色包头”,以土布制成,缠绕在头上,顶端缀有羽毛或绒球,象征勇猛,是景颇族男子的标志性头饰。

  女子帽子以“包头”和“银冠”为主,“包头”以黑色土布制成,边缘绣有花纹,未婚女子包头缀有银饰和彩色绒球;“银冠”是节庆时的头饰,以银片制成,缀有银花、银链和彩色绒球,精美华丽。此外,景颇族在寒冷季节会戴“羊毛帽”,以羊毛编织,保暖性好,款式简单,体现低调内敛。

  景颇族鞋靴

  景颇族鞋靴以麻布和皮革为主要原料,适应山地地形,注重耐磨与保暖。“布鞋”是日常鞋款,以麻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微翘,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鞋头绣有红色或绿色花纹,精美秀丽。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底厚实,适合在山区行走,保暖性好。此外,景颇族在劳作时会穿“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透气,适合在田间和山路行走。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景颇族人民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东乡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