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白族作为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据2021年统计,其总人口达209......
白族作为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据2021年统计,其总人口达2091543人。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11月,根据白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聚居程度较高,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长期以来深受汉文化熏陶,却也保留着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历史长河蜿蜒曲折,其形成过程犹如一幅绚丽多彩却又错综复杂的织锦,学界对此展开过诸多探讨,形成“外来说”“土著说”“融合说”等观点。现今,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指向白族起源于秦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原住民“昆明之属”。
白族起源具有多元性。最早可追溯至游牧社会,重要源头有两支:一是世代栖息于洱海地区的土著——洱海人和昆明人,即“上方夷”。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洱海地区的昆明人“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处于游牧阶段。另一支是先秦氐羌系统南下族群中的一支,远祖可追溯到秦汉僰人,即“下方夷”。因战乱、开疆拓土等历史因素,不同族群相互迁徙融合,逐渐形成白族雏形。
春秋时期,西南夷与秦、楚有所往来,尤其与楚联系紧密,“庄蹻王滇”的传说在白族生活中留下楚文化印记,而汉文化更是贯穿白族发展始终。秦统一六国后,修筑“五尺道”,连通云南与中原,开启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的序幕。汉代,洱海地区设县,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唐代,蒙舍诏在唐扶持下统一洱海,建立南诏政权,但南诏后期统治残暴,902年走向崩溃。937年,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大理国时期,与中原通过“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保持密切联系。此后,历经朝代更迭,白族人民在西南地区扎根繁衍,虽历经战乱压迫,却凭借团结意识大多留居原地,尤其在云南大理地区延续至今。
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宋时期分别出现了“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1956年,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公路、滇藏公路交汇地,古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
白族文化底蕴深厚,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诸多层面。物质文化方面,白族建筑独具一格。坝区多为土木结构瓦房,典型布局有“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如大理喜洲的民居,便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其巧妙运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砌墙,门楼、照壁精雕细琢,门窗木雕工艺精湛,展现剑川木匠的高超技艺。门楼的挑梁斗拱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亮点,还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匾额上的堂号彰显姓氏与祖风。
白族的雕刻艺术堪称一绝。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国经幢为代表。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国年间,享有“西南敦煌”美誉,16窟中139躯造像生动再现当时社会文化、佛教信仰及政治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大理国经幢造型优美,雕刻手法多样,被赞为“滇中艺术极品”。木雕以剑川木雕闻名遐迩,广泛应用于宫廷庙宇、民居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堂门和木雕屏风就出自剑川工匠之手。木雕图案丰富,既有“喜鹊登梅”等传统题材,也有“双凤朝阳”等艺术精品。此外,白族漆器艺术造诣颇高,元明时期大理国漆器备受珍视。碑刻同样历史悠久,《南诏德化碑》等是研究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白族绘画艺术亦成就斐然,《南诏中兴图传》《张胜温画卷》等作品展现了高超技艺与深厚文化内涵,《张胜温画卷》更是与《清明上河图》并称“南北双绝”。
非物质文化方面,白族有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诗歌等,虽无本民族文字,但通过口耳相传得以延续。白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舞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白族信仰多元且独特,原始宗教痕迹在早期生活中较为显著,万物有灵观念深入人心,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动物皆有神灵。随着时间推移,本主崇拜逐渐成为白族特有的群众性宗教信仰,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前期,经大理国倡导,明代时已十分普遍并形成体系。在白族聚居村庄,大多建有本主庙,供奉的本主神涵盖历史人物、部落首领、英雄、清官、平民,甚至猴子、石头等。本主被视为村社的护佑神,每逢节庆,白族群众便前往本主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此外,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白族地区也有传播。道教自东汉传入大理地区,唐代发展,宋元受冲击后与巫融合,明末清初再度兴起,洱源等地留存有真武阁等道教建筑,洞经音乐古朴典雅。佛教传入境内已有1300多年,密宗、禅宗、华严宗等皆有涉及,密宗与巫佛融合形成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在宋代盛极一时。伊斯兰教于元代随忽必烈平定大理传入,在洱源等地落地生根。白族在信仰上呈现儒、佛、道共奉的特点,凤羽的“三教宫”便是例证,除伊斯兰教外,同一宗教常被不同民族共同信仰。
白族婚俗独具风情,既传承传统,又有时代特色。过去,白族青年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遵循严格的提亲、订婚、结婚流程。提亲时,男方会请媒人携带礼物前往女方家,若女方家收下礼物,便意味着初步同意婚事。订婚仪式较为隆重,双方家长确定婚期,交换庚帖,男方需向女方家送上聘礼,聘礼包含衣物、首饰、礼金等。
结婚当日,男方家会组织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亲队伍中,新郎通常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骑着高头大马。女方家则会设下重重“关卡”考验迎亲队伍,如对歌、猜谜语等,增添喜庆氛围。新娘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搭配黑丝绒领褂,头戴精美头饰,下穿蓝色宽裤与绣花鞋,在伴娘陪伴下,哭别父母后登车前往男方家。抵达男方家后,举行拜堂仪式,新人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随后大摆婚宴,款待亲朋好友,婚宴上摆满白族特色美食。夜晚,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为新人送上祝福。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如今,自由恋爱在白族青年中愈发普遍,但传统婚俗中的部分环节依然保留,成为白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白族丧俗庄重肃穆,体现对逝者的敬重与对生命的敬畏。当家中有人去世,家人会立即向亲友报丧,亲友携带香烛、纸钱等前来吊唁。逝者遗体洗净后,穿上寿衣放入棺木,棺木多为木质,制作精良。停灵期间,家人会在灵堂守灵,点长明灯,摆放祭品。
出殡时,棺木由亲友抬至墓地,墓地一般选在风水较好的山坡。下葬前,会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由长者念诵祭文,祈求逝者安息,庇佑后人。下葬后,堆起坟冢,立墓碑。在丧期内,家人需守孝,身着素服,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白族丧俗中,还有“做七”的习俗,即从逝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直至七七四十九天结束,寓意为逝者超度。
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交流融合,白语中近60%为汉语借词,汉语也成为白族通用语言。白族内部因居住区域分散,形成不同方言土语,但彼此基本能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白族人民多使用白语沟通,保留民族语言特色;在与外界交往及学校教育等场景中,则以汉语为主。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白语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但白族人民通过口头传承、学校兴趣班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语言。
白族乐器种类丰富,蕴含浓郁民族风情。“龙头三弦”是白族极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琴身木质,琴头雕刻成龙头形状,造型精美。音色圆润浑厚,常用于白族民间音乐演奏,在“大本曲”等说唱艺术中,龙头三弦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其独特的旋律为表演增添韵味。
“八角鼓”也是白族常见乐器,鼓身呈八角形,蒙以羊皮或牛皮,鼓面绘有精美图案。演奏时,一手持鼓,一手敲击或摇动鼓身,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常与其他乐器配合,用于民间舞蹈伴奏,节奏明快,能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此外,还有竹笛、唢呐等乐器,在白族节庆、祭祀等活动中,不同乐器相互配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展现白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与艺术创造力。
白族节日丰富多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相传起源于唐代,最初是佛教讲经庙会,后逐渐演变为盛大的物资交流和民族娱乐盛会。节日期间,四方宾客云集,街道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精美的大理石制品、精致的木雕、绚丽的扎染等。同时,还有赛马、赛龙舟、对歌等民俗活动,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热闹非凡。
“绕三灵”同样别具特色,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这是白族的传统歌舞节日,也是一次盛大的春游活动。白族群众身着艳丽服饰,手持柳枝、花扇,边歌边舞,从大理城出发,前往喜洲圣源寺、河涘城神都、马久邑仙都等地朝拜本主,祈求丰收、平安。整个活动充满欢乐祥和的氛围,展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崇敬。此外,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节日也各具魅力,丰富着白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白族习俗独特,彰显其生活智慧与价值观念。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家中来客,必定以最好的食物款待。他们会拿出乳扇、饵丝、三道茶等特色美食,让客人感受白族的热忱。白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晚辈对长辈恭敬有礼,见面行礼问候。在社交场合,注重言行举止,以和为贵。
白族还有独特的“接本主”习俗,各村寨会在特定时间将本主从本主庙接回村中供奉,祈求本主保佑。接本主队伍浩浩荡荡,人们抬着本主神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白族服饰也别具特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显得干练精神;女子服饰各地有所差异,大理一带女子多穿白上衣、红坎肩,头饰精美,搭配绣花围腰、鞋子,尽显温婉秀丽。过去,白族女子还有佩戴银饰的习俗,银手镯、耳环、项链等不仅美观,还寓意吉祥。
白族美食丰富多样,独具风味,与当地物产和生活紧密相连。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山区则以玉米、荞子居多。“砂锅鱼”堪称大理著名佳肴,以洱海鲜鱼为主料,搭配火腿、冬菇、豆腐等食材,放入砂锅中炖煮,鱼汤鲜美,鱼肉鲜嫩,营养丰富。
乳扇是白族独创的乳制品,色泽淡黄,状如扇,薄如纸,味道鲜美。可直接食用,也可油炸、煎烤,或搭配其他食材烹饪,口感酥脆香甜。“喜洲粑粑”也颇受欢迎,有甜、咸两种口味,甜的以玫瑰糖为馅,咸的则加入肉末、葱花等,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气四溢。此外,白族的酸笋、螺蛳酱等腌制食品也别具特色,酸辣可口,令人回味无穷。白族人民爱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更是待客上品,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人生哲理。
白族民歌是白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劳动歌伴随生产劳动产生,如耕地歌、采茶歌等,节奏明快,能激发劳动热情,人们在田间地头、茶园山林中传唱,让劳作变得轻松愉悦。
情歌是白族民歌中最动人的篇章,表达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慕之情,歌词真挚,旋律优美。在对歌活动中,青年们通过歌声传情达意,寻找心仪的对象。叙事歌则讲述白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篇幅较长,是白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像《创世纪》等叙事歌,代代相传,让后人了解白族的起源与发展。白族民歌多为即兴演唱,歌手根据不同场景、情感自由发挥,用歌声抒发内心感受,展现白族人民的才情与智慧。
白族舞蹈富有生活气息,动作优美,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紧密相关。“霸王鞭舞”是白族极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手持一根约一米长的竹鞭,鞭上装有铜钱,舞动时发出清脆声响。舞蹈动作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等,舞者通过跳跃、转身、扭腰等动作,使霸王鞭有节奏地击打身体各部位,节奏明快,场面热烈,常出现在节庆活动中。
“八角鼓舞”同样精彩,舞者手持八角鼓,边敲边舞,动作灵活多变,可单人表演,也可多人集体起舞。舞蹈动作模拟生产劳动、动物形态等,生动有趣。在祭祀活动中,白族还会跳庄重神秘的祭祀舞,由巫师带领,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与祈求。白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民族文化的绚丽瑰宝,展现白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白族服饰清爽大方,特色鲜明,既体现实用性,又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传统服饰颜色多以白色、蓝色为主,白色在白族文化中象征纯洁、高贵。
白族男装
白族男装款式简洁,大理一带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领口和袖口简洁大方,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腰间系上布带,显得干练利落。洱海东部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更具地域特色。在劳作或出行时,男子还会头戴草帽,脚穿布鞋,方便活动。
白族女装
白族女装各地差异明显,尽显多样魅力。大理地区女子多穿白色上衣,搭配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与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女子头饰尤为精美,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花头帕外,缠花丝带,左侧垂白绦穗;婚后挽髻,盘于头顶,包染或蜡染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等地姑娘喜戴“凤凰帕”,还有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或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头帕外缠多彩头绳。女子还喜爱佩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等饰品,增添妩媚。
白族帽子
白族帽子独具特色,与服饰相得益彰。男子的草帽用竹篾或麦秸编织而成,造型简约,呈圆形,帽檐较宽,既能遮阳又能挡雨,是劳作时的好帮手。
女子帽子则更为多样,如“凤凰帽”,以其造型似凤凰得名,用彩色丝线绣制而成,装饰精美,寓意吉祥如意,是凤羽、邓川等地白族女子的心头好。在寒冷季节,还有用皮毛制成的帽子,保暖的同时不失美观。
白族鞋靴
白族传统鞋靴以布鞋、绣花鞋为主。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布鞋,鞋底厚实,鞋面朴素,适合日常行走与劳作。
女子的绣花鞋堪称艺术品,鞋面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蝴蝶、飞鸟等,色彩艳丽,针法细腻。绣花鞋不仅美观,还体现女子的刺绣技艺。在山区,白族人民还会穿着用兽皮制成的靴子,靴筒较高,可保护脚踝,适应崎岖山路。随着时代发展,现代鞋靴逐渐走进白族生活,但传统鞋靴在节庆、婚礼等重要场合依然备受青睐。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