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40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黔东南、湘西南和桂北地区,其中贵州省的侗族人口占比最高......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40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黔东南、湘西南和桂北地区,其中贵州省的侗族人口占比最高。该民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与河谷地带,气候湿润,森林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侗族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林业、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其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是侗族聚落的显著特征。
侗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与壮族、布依族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历史文献中,侗族先民曾被称为“骆越”“僚”“峒蛮”等。唐代,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宋代,侗族地区属于“峒”的行政单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族群聚居区域;明清时期,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侗族地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抵御了各种外来侵扰,保持了民族的独立性和文化的连续性。
侗族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多个层面。物质文化方面,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堪称一绝,其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坚固耐用且造型美观。侗锦是侗族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以棉、麻为原料,采用传统织机织造,图案多为几何纹样、动植物形象等,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方面,侗族大歌是享誉世界的民间音乐,属于多声部无伴奏合唱,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侗族还有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口头文学,以及独特的款约制度,这是一种以习惯法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
侗族的信仰体系具有多元性,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自然崇拜方面,侗族人民认为山川、河流、树木、石头等都有灵性,会对其进行祭祀和崇拜,如每个村寨通常都有一棵或多棵被视为“神树”的古树,严禁砍伐,每年还会举行祭祀活动。祖先崇拜在侗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子孙后代,因此会在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定期进行祭祀。萨岁(或称萨玛)是侗族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和保护神,被视为侗族的始祖,许多村寨都建有萨坛,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萨”仪式,祈求平安吉祥。
侗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常包括提亲、订婚、迎亲等环节。提亲一般由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若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如红糖、糯米等。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送聘礼,包括布匹、银饰、猪肉等,双方还会商定结婚日期。迎亲当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途中可能会遇到女方亲友的“拦门”考验,如对歌等,通过考验后才能进入女方家。新娘出嫁时,会有亲友相送,到达男方家后,要举行拜堂、婚宴等仪式。婚后,新娘通常会在男方家生活,但也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新娘在婚后一段时间内仍回娘家居住,直到怀孕或达到一定时间后才正式到男方家长住。
侗族丧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当有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通知亲友,亲友们会前来吊唁。逝者的遗体要进行清洗、穿衣,然后放入棺木中,棺木通常由上好的木材制成。停灵期间,要请巫师或长老念诵经文,超度亡灵,同时安排人员守灵。出殡时,由亲友抬棺,沿途要撒纸钱,意为“买路钱”。下葬后,要堆起坟冢,并用石头或泥土加固。此外,侗族还有“二次葬”的习俗,即逝者下葬一段时间后,将遗骨挖出,装入陶罐中重新安葬,认为这样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更好的安息。
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两大方言区,两大方言内部又有不同的土语。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等地;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北部、湖南省的西南部等地。侗族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与汉语及其他壮侗语族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长期与汉族等民族交往,侗族人民中也有不少人会说汉语,部分地区还使用汉字记录侗族语言和文化。
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乐器,主要包括吹奏类、拉奏类、弹奏类和打击类等。吹奏类乐器有侗笛、芦笙等,侗笛音色清亮悠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芦笙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造型多样,声音洪亮,在节庆、祭祀等活动中经常使用。拉奏类乐器主要有牛腿琴,因琴身形似牛腿而得名,音色柔和,常用于伴奏侗族民歌。弹奏类乐器有侗族琵琶,音色圆润,是侗族人民喜爱的弹拨乐器。打击类乐器有铜鼓、皮鼓等,铜鼓历史悠久,是侗族重要的礼器和乐器,在重大仪式和庆典中使用,声音浑厚庄重。
侗族的传统节日众多,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侗年是侗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时间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十,不同地区的具体日期有所不同,节日期间,人们会杀猪宰羊、打糯米粑、吃团圆饭,还会举行斗牛、对歌等活动。萨玛节是祭祀萨岁女神的节日,各地举行的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正月或二月,届时全寨人会聚集在萨坛前,举行祭祀仪式、跳多耶舞等。三月三是侗族的传统歌节,人们会穿上盛装,聚集在歌圩上对唱山歌,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相互认识、表达爱意。此外,侗族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似的节日,但庆祝方式各有特色。
侗族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交往礼仪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侗族人民注重团结互助,一家有红白喜事,全寨人都会主动帮忙。饮食方面,有打油茶的习俗,将茶叶、米花、花生等食材放入锅中炒制后,加水煮沸,制成油茶,味道香浓,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品。在交往礼仪上,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热情款待,拿出好酒好菜招待,离别时还会赠送土特产。此外,侗族还有斗牛的习俗,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通常在节日或重大庆典时举行,场面热闹非凡。
侗族美食以酸、辣、香为主要特色,善于利用当地的食材进行制作。酸汤鱼是侗族的招牌菜,以稻田鱼为主料,配以酸汤煮制而成,酸汤由糯米、番茄等发酵制成,味道酸辣可口,鱼肉鲜嫩。腌鱼、腌肉也是侗族的传统美食,将鱼、肉用盐、辣椒等调料腌制后,放入坛中密封保存,可长期食用,风味独特。打油茶是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作为饮品,还可搭配各种小吃。此外,侗族还有糯米粑、重阳酒等特色食品,糯米粑用糯米制成,可蒸可炸,口感软糯;重阳酒以糯米为原料酿制,酒精度数不高,味道香甜。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与侗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密切相关。多耶舞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之一,通常在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欢乐氛围。芦笙舞是由芦笙伴奏的舞蹈,舞者多为男性,随着芦笙的旋律做出各种跳跃、旋转等动作,刚健有力,充满活力。此外,侗族还有祭祀舞、婚礼舞等,祭祀舞主要在祭祀活动中表演,动作庄重肃穆;婚礼舞则在婚礼仪式上表演,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侗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侗族服饰的面料多为自织的侗布,颜色以靛蓝色为主,辅以红、绿、黄等色彩。服饰的款式多样,不同地区的侗族服饰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服饰较为华丽,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围腰、银饰等,上衣多为斜襟或对襟,绣有精美的图案,裙子多为百褶裙,银饰包括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等,工艺精湛。男性服饰相对简洁,多为对襟上衣、长裤,腰间系腰带,头戴头巾。
侗族男装
侗族男装款式较为简洁实用,适应山区的生产生活需求。上衣多为青布对襟衫,衣料为自织的侗布,质地厚实,便于劳作。裤子一般为长裤,裤脚较宽,方便活动。男性在腰间通常会系一条腰带,腰带多为棉布制成,颜色多样。在节庆或重要场合,男性会穿上较为正式的服装,如绣有花纹的对襟长衫,头戴头巾,显得庄重得体。
侗族女装
侗族女装造型美观,装饰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上衣多为斜襟或右衽大襟,领口、袖口、衣襟等部位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如花鸟、几何图形等,色彩鲜艳明快。裙子多为百褶裙,长度及膝或过膝,走起路来裙摆飘动,十分好看。女性还会佩戴各种银饰,如银项圈、银项链、银耳环、银手镯、银头饰等,银饰的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既是装饰品,也是财富的象征。不同地区的侗族女装在款式、装饰上存在差异,体现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
侗族帽子
侗族帽子种类多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所戴帽子有所不同。女性帽子较为华丽,青年女性的帽子多以银饰装饰,称为银帽,帽檐、帽顶等处缀有银花、银铃等,走起路来银铃作响,清脆悦耳。老年女性多戴青布头巾或绒线帽,简洁大方。男性帽子相对简单,多为青布头巾,将布巾缠绕在头上,既能遮阳挡雨,又能保暖。儿童帽子则造型可爱,多绣有动物图案,如虎头帽等,寓意吉祥如意,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侗族鞋靴
侗族鞋靴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女性的绣花鞋是侗族鞋靴中的精品,鞋面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如花卉、蝴蝶等,色彩鲜艳,工艺精湛,鞋底厚实,穿着舒适。男性多穿布鞋或草鞋,布鞋为手工缝制,结实耐穿;草鞋用稻草或麻编织而成,透气性好,适合在田间劳作时穿着。此外,侗族还有雨鞋,多为木屐或牛皮制成,用于在雨天行走,防止滑倒。鞋靴的制作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手工技艺和生活智慧,适应了侗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需求。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