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发布时间:2025-07-19 05:39:57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土族   土族是中国西北高原上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29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甘肃省......


   土族 

  土族是中国西北高原上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29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等,意为“白蒙古”,反映了其与蒙古族历史渊源,汉族称其为“土人”,1952年正式定名为“土族”。他们世代栖息在祁连山脉东段的河谷与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在与汉、藏、回等民族的交融中,形成了兼具游牧遗风与农耕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彩虹袖服饰、纳顿节、婚礼歌舞等文化符号闻名。

土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土族历史

  土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的“蒙古军”与当地民族的融合,其先民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驻青海的蒙古士兵与当地藏族、汉族等长期通婚形成的共同体。明代,土族地区属西宁卫管辖,部分土族首领被朝廷册封为官,实行“土司制度”,社会经济逐渐发展。

  清代,土族地区继续实行土司制度,同时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部分土司被废除,汉族文化进一步传入。近代以来,土族人民参与了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土族地区时,得到土族群众的支持。1949年后,土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互助土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县),土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土族文化

  土族文化带着高原的纯净与多元交融的印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彰显独特气质。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庄廓”是土族建筑的标志,以黄土夯筑成方形院落,围墙高大,院内有正房、厢房、厨房等,正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门窗雕刻精美花纹,适应高原寒冷气候,互助县的土族村寨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庄廓群落。

  手工艺以刺绣、盘绣、雕刻著称,“土族盘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彩色丝线在黑色布底上盘出花卉、几何纹,针法独特,立体感强,多用于装饰服饰、荷包、枕头,色彩以红、黄、绿为主,象征吉祥;雕刻工艺多用于建筑和家具,门窗、廊柱上刻有山水、花图案,线条流畅。非物质文化方面,土族有本民族文字“土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于1979年,用于记录历史和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丰富,《拉仁布与吉门索》是著名的爱情叙事诗,讲述了土族青年的悲欢离合。

  土族信仰

  土族信仰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主,兼融原始宗教和道教元素,形成多元信仰体系。藏传佛教对土族的影响深远,每个村寨都有寺院或“俄博”(山神祭坛),群众信奉佛、菩萨、护法神,定期到寺院烧香拜佛,邀请喇嘛念经祈福。

  原始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仍有留存,崇拜山神、土地神、灶神,认为万物有灵,“萨满”(“法拉”)是原始宗教的从业者,负责驱邪、占卜、治病,通过跳神、念咒沟通人神。道教的影响体现在对关公文昌帝君的崇拜,部分节日和仪式融入了道教元素。土族的信仰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婚丧嫁娶、农事活动都要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

  土族婚俗

  土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仪式与浪漫色彩,流程繁复,充满歌舞与欢乐。青年男女通过“花儿会”“庙会”相识相恋,以对歌传情,互赠信物(如绣花荷包、腰带)。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茶、馍馍前往女方家,需经过“说亲”“定亲”“送礼”等环节,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衣物、布匹、礼金等)。

  婚礼持续两三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嫁女宴”,新娘梳妆打扮,与亲友对歌告别;第二天迎亲,新郎带队伍骑马前往,女方设“拦门酒”考验,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七彩袖”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途中“哭嫁”表达不舍;第三天在男方家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向佛龛、父母行礼,由喇嘛或长辈主持祈福,随后全寨宴饮,跳“安昭舞”,通宵达旦,“闹洞房”时长辈“说喜话”送祝福,婚后三天新娘回门,与新郎共返娘家致谢。

  土族丧俗

  土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受藏传佛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通知亲友和喇嘛,为逝者净身、更衣,停灵于正房,灵前点酥油灯,摆供品,喇嘛念经超度,祈愿亡灵往生。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钱或物)。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五谷”驱邪,墓地选在向阳山坡,由喇嘛占卜确定,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起坟冢,立墓碑。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宴饮,男子不剃须,女子不化妆,丧期一般为七天至四十九天,期间喇嘛定期念经,周年时举行祭祀仪式,缅怀逝者。

  土族方言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各方言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土族语保留了较多蒙古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借词,汉语借词主要用于现代词汇,藏语借词多与宗教相关。

  土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历史上曾使用汉文和藏文记录信息,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土文”,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推广使用,用于教育和出版。现代社会中,汉语在土族聚居区广泛使用,成为跨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土族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

  土族乐器

  土族乐器种类不多,但独具特色,与歌舞、宗教仪式紧密相关。“咪咪”是土族特有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音色清亮悠扬,常用于伴奏“花儿”和情歌,青年男女多以此传情,曲调婉转如鸟鸣。

  “牛角琴”是拉弦乐器,以牛角为共鸣箱,弦为马尾,音色浑厚,常用于伴奏叙事歌和舞蹈;“羊皮鼓”是宗教仪式乐器,萨满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鼓声深沉,充满神秘色彩。此外,“笛子”“三弦”“锣”等也常见于节庆,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土族节日

  土族的节日兼具宗教与农耕特色,“纳顿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在农历七月至九月举行,为期近两个月,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不同村寨轮流举办,以庆丰收、谢神灵。节日期间,土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跳神、赛马、唱“花儿”、玩轮子秋等活动,“会手舞”是核心舞蹈,众人列队挥舞彩绸,场面热闹非凡。

  “春节”是土族的重要节日,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扫房、贴春联、炸油果,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至天明,大年初一拜年,长辈赠“压岁钱”;“观经会”(正月十四)在寺院举行,喇嘛念经,群众转经、烧香,祈求平安。此外,土族还有端午节、中秋节等,庆祝方式融入民族特色,如端午节戴香包、插杨柳。

  土族习俗

  土族习俗体现了高原民族的热情与互助精神。日常礼仪中,“三杯酒”是待客礼节,客人进门先饮三杯酒,主人敬酒时双手举杯,客人需一饮而尽,以示尊重;席间“唱酒歌”劝饮,歌词多为祝福之语。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为主,“轮作休耕”是传统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的“换工”制度普遍,一家有农活,邻里主动帮忙。饮食上,喜食青稞酒、酥油茶、手抓肉,注重饮食礼仪;服饰上,“七彩袖”是标志性元素,象征彩虹,体现对自然的敬畏。禁忌中,忌在佛龛前喧哗、忌随意触摸宗教器物、忌食用狗肉,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土族美食

  土族美食以高原物产为原料,口味醇厚,带着青稞与奶香的气息。“手抓羊肉”是土族的标志性菜肴,将羊肉清水煮熟,蘸盐或蒜泥食用,肉质鲜嫩,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尤以羯羊肉为佳。

  “青稞酒”是土族的特色饮品,以青稞发酵制成,酒精度适中,醇香可口,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三杯酒”待客礼便以青稞酒为载体。“搅团”是日常主食,以青稞面或玉米面制成糊状,蘸醋、蒜泥食用,口感绵软,易于消化;“油花”是油炸面食,形状多样,酥脆香甜,是春节和节庆的特色食品。此外,“酥油茶”“糌粑”“酿皮”等也是土族喜爱的美食,酥油茶以酥油、砖茶、牛奶煮制,暖身驱寒,适合高原气候。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民歌

  土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分为“花儿”“家曲”“宗教歌”等,“花儿”是土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在山野传唱,歌词以爱情为主题,用比兴手法,如“青石头底子的药水泉,冰糖呀化成个水哩;尕妹是才开的牡丹,阿哥是绕花的蝶哩”,曲调高亢,充满高原气息。

  “家曲”是家庭和村寨内演唱的歌曲,包括婚礼歌、宴席歌、叙事歌等,《拉仁布与吉门索》便是著名的家曲,旋律悲伤婉转;“宗教歌”由喇嘛或萨满演唱,用于宗教仪式,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民歌演唱多无乐器伴奏,以人声自然发声,或配以咪咪、笛子,歌声回荡在山谷间,充满生命力。

  土族舞蹈

  土族舞蹈热情欢快,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安昭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着歌声踏步摆手,动作有“前踏步”“旁踏步”“转身”等,双手上下摆动如飞鸟展翅,常用于节庆和婚礼,体现社群的欢乐。

  “轮子秋”是土族特有的竞技舞蹈,将大板车轴置于架上,人站在木板上随轴旋转,同时做各种动作,惊险刺激,是纳顿节的重要活动;“跳神舞”是宗教舞蹈,喇嘛或萨满身着法衣,手持法器,随鼓点跳跃,用于驱邪祈福,动作庄重神秘。舞蹈服饰以“七彩袖”为特色,动作幅度大,充满高原民族的激情。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色彩艳丽,以“七彩袖”为标志性元素,体现了对彩虹的崇拜。男子服饰简洁大方,女子服饰则华丽繁复,刺绣和锦缎是主要装饰,图案多为花卉、几何纹,如牡丹、莲花、万字纹,象征吉祥富贵。

  服饰款式适应高原气候,男子穿长袍、坎肩,女子穿绣花长衫、百褶裙,腰间系绣花腰带,佩戴银饰。土族服饰是身份和年龄的象征,未婚女子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服饰细节有明显区别,整体风格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族男装

  土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作。上衣为“白色或青色长袍”,领口、袖口镶黑边,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外罩“黑色坎肩”,坎肩多为绸缎制成,胸前绣简单花纹。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束紧,腰间系“红色或蓝色腰带”,可悬挂小刀、烟袋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工具。头戴“毡帽”或“皮帽”,毡帽多为黑色,顶部有红缨,皮帽以羊皮制成,冬季保暖,适合高原气候。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土族男子的豪爽与勤劳。

  土族女装

  土族女装以“七彩袖”闻名,上衣为“斜襟长衫”,袖子由红、黄、绿、蓝、紫、黑、白七种颜色组成,象征彩虹,衫身以黑色或蓝色绸缎为底,领口、袖口、衣襟绣满花卉、几何纹,手工精湛。

  下装是“红色百褶裙”,裙摆宽大,腰间系“绣花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身后,绣有精美图案。女子头戴“绣花头饰”,未婚女子梳长辫,戴“扭达”(圆形头饰),已婚妇女则戴“拉金锁”(金属头饰),佩戴银饰,包括耳环、项链、手镯等,银饰与七彩袖相映成趣,尽显土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土族帽子

  土族帽子种类多样,因性别和季节而异。男子冬季戴“皮帽”,以羊皮制成,内衬毛皮,保暖性好,帽檐绣有花纹;夏季戴“毡帽”,黑色或白色,顶部有红缨,简洁大方。

  女子帽子以“头饰”为主,未婚女子戴“扭达”,以布为底,缀有珠串、银饰,圆形如盘;已婚妇女戴“拉金锁”,以金属为架,镶有珊瑚、玛瑙,精美华丽。此外,土族妇女还戴“绣花头巾”,颜色鲜艳,与服饰协调,老年妇女的头巾相对朴素,体现低调内敛。

  土族鞋靴

  土族鞋靴注重保暖与耐磨,以皮革和布料为主要原料,适应高原地形。“布鞋”是日常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绣有花纹,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多样,精美秀丽。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面绣有简单花纹,保暖性好,适合在寒冷季节穿着。此外,土族在节庆和婚礼时会穿“绣花鞋”,以绸缎为面,绣有花卉纹,鞋底柔软,便于舞蹈,是土族手工艺的精品。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土族人民适应高原环境的智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乌孜别克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