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956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壮”既是民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956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壮”既是民族称谓,也蕴含“强壮”“壮丽”之意,彰显着这个民族的生命力与文化魅力。壮族先民在岭南地区世代繁衍生息,创造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其聚居地山清水秀,喀斯特地貌与壮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壮族在长期发展中与汉、瑶、苗等民族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着南方地区的发展。
壮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百越”族群,其中“骆越”“西瓯”是壮族的直接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岭南地区从事稻作农业。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壮族先民开始与中原文化接触。汉代以后,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推行郡县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代,壮族地区出现了“羁縻州”制度,保留民族自治权;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导起义,反抗压迫,影响深远。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逐步纳入中央集权统治,土司制度成为主要治理方式,19世纪后推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近代以来,壮族人民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壮族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壮族文化以稻作文明为核心,融合了自然崇拜与民族智慧,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多个领域。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极具特色,以木为骨、竹为墙,上层住人、下层养畜,适应南方湿热气候,桂北的吊脚楼便是典型代表。稻作技术精湛,早在汉代就已种植双季稻,“那文化”(“那”在壮语中意为“田”)贯穿生产生活,形成了与稻田相关的一系列习俗。
非物质文化方面,“布洛陀”是壮族的创世史诗,以说唱形式讲述宇宙起源与民族历史;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以棉纱为经、彩丝为纬,织出花鸟、几何图案,色彩艳丽,用途广泛。壮文历史悠久,唐宋时期的“古壮字”(方块壮字)用于记录文献,现代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推动了文化传承。此外,壮族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纹饰精美,象征权力与财富。
壮族信仰具有多元性,以原始宗教为主,兼收并蓄其他信仰元素。自然崇拜是其核心,认为山川、河流、树木、土地皆有神灵,“社神”(土地神)是村寨的保护神,每个村寨都有社坛,定期祭祀祈求丰收。祖先崇拜同样重要,家中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焚香祭拜。
壮族还信仰“布洛陀”“姆洛甲”等创世神灵,认为他们创造了人类与万物,相关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部分地区受道教、佛教影响,形成了融合性信仰,如将道教神仙纳入祭祀体系。巫师“魔公”“师公”在信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跳神、占卜为族人驱邪治病、祈福消灾。
壮族婚俗浪漫而隆重,注重自由恋爱与传统礼仪的结合。“歌圩”是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重要场所,每逢节日,男女青年聚集对歌,以歌传情,互赠信物(如绣球、腰带),情投意合者便会私定终身。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糖等礼物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即约定订婚日期。
订婚仪式“喝定亲酒”上,男方送聘礼(多为布匹、首饰、礼金),女方回赠衣物,双方亲友见证。迎亲当天,新郎带队伍前往女方家,沿途要经过“拦门酒”考验,需对歌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姐妹陪伴,哭别父母,途中撒“五谷”辟邪。婚礼上,拜天地、祖先、父母后,举行热闹的婚宴,席间歌声不断,“背新娘”“闹洞房”等环节增添喜庆氛围。
壮族丧俗庄重肃穆,体现对逝者的哀悼与对生命的敬畏,流程包括报丧、停灵、出殡、下葬等。家中有人去世,家人立即鸣炮报丧,亲友闻讯前来吊唁,携带香烛、纸钱、米等祭品。逝者遗体洗净后穿上寿衣,停放在堂屋,头朝里、脚朝外,灵前设供桌,点长明灯。
请“师公”念经超度,超度仪式持续1-3天,诵念经文指引亡灵归祖。出殡时,由长子捧灵牌,亲友抬棺,沿途撒纸钱,燃放鞭炮。下葬多实行土葬,墓地选在山坡或田边,堆坟冢,部分地区有“二次葬”习俗,数年后将遗骨迁入宗族墓地。丧期内,家人着素服,不娱乐,守孝期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为3-7天。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内部又有多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等地,以武鸣话为代表;南部方言流行于广西南部、云南西南部,以龙州话为代表。
壮语与汉语有密切联系,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同时保留自身特色,如声调丰富(北部方言有7个声调,南部方言有6个)。历史上使用“古壮字”记录文献,现代通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与汉语同为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教育、出版等领域。
壮族乐器种类丰富,以铜鼓、壮族唢呐、天琴最具代表性。铜鼓是壮族最神圣的乐器,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鼓面铸有太阳纹、蛙纹、云纹等,声音洪亮,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场合,象征权力与吉祥,现存铜鼓中以广西出土的最为精美。
壮族唢呐音色高亢,常用于婚丧嫁娶,不同场合曲调不同,婚礼欢快、葬礼悲戚。天琴是弹拨乐器,琴身木制,弦为丝质,音色悠扬,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多为女子弹奏,配合山歌演唱。此外,还有“马骨胡”(拉弦乐器)、“葫芦丝”(吹奏乐器)等,在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为壮族歌舞伴奏。
壮族节日众多,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三月三”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最初为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日子,现演变为集对歌、舞蹈、体育、商贸于一体的盛会。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用枫叶、黄饭花等植物染色),象征五谷丰登,人们身着盛装聚集歌圩,青年男女对歌传情,还举行抛绣球、抢花炮、打铜鼓等活动。
“春节”(壮语称“新年”)同样隆重,除夕吃“年粽”(大粽子),初一拜年,初二“开年”,初三以后走亲访友。“中元节”(七月十四)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杀鸡宰鸭,焚烧纸钱,供奉祖先。此外,还有“牛魂节”(四月初八,祭祀牛神)、“尝新节”(稻谷成熟时,尝新米敬祖先)等,体现了壮族与自然、祖先的紧密联系。
壮族习俗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日常礼仪中,客人来访,主人会端出五色糯米饭、粽子招待,用“拦门酒”表达欢迎,客人需饮尽才显尊重。饮食上,偏爱酸、辣口味,“无酸不欢”,酸笋、酸豆角是家常菜,认为酸味能开胃、助消化。
壮族注重宗族团结,同姓聚居,宗族有族长,负责处理族内事务,清明、冬至等节日举行集体祭祖活动。服饰上,男女皆穿蓝、黑、棕色衣物,配饰以银饰为主。此外,壮族有“敬牛”习俗,牛魂节给牛放假,喂糯米饭,体现对农耕伙伴的感恩;禁止在田间大小便、砍伐社树,彰显对自然的保护。
壮族美食以稻作、水产、畜禽为主要原料,口味酸鲜香辣,充满乡土气息。“五色糯米饭”是节庆必备食品,用枫叶、紫蓝草、黄饭花、红兰草染色,白、黑、紫、黄、红五色象征吉祥,口感软糯香甜。
“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小吃,以米粉为主,配以酸笋、腐竹、花生、螺蛳汤,酸辣爽口,风靡全国。“粽子”(大粽)用糯米、猪肉、绿豆等制成,体型硕大,可重达数斤,是春节、端午的传统食品。“酸嘢”(腌酸果)是壮族喜爱的零食,将萝卜、芒果、李子等用盐、糖、辣椒腌制,酸甜开胃。此外,“柠檬鸭”“荷叶包饭”“油茶”等美食也独具特色,展现了壮族利用本地物产的智慧。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
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
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
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
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
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
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
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
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壮族民歌又称“壮歌”,是壮族文化的灵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情歌、礼俗歌等。壮歌多为五言或七言,讲究押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其中“对歌”(歌圩对唱)最具特色,男女双方一问一答,歌词即兴创作,展现机智与才情。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其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壮族民歌的象征。壮歌旋律优美,不同地区曲调各异,北路壮歌高亢嘹亮,南路壮歌婉转柔和,歌词多赞美爱情、劳动、自然,如“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生动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情感。
壮族舞蹈源于生产劳动与宗教仪式,动作质朴明快,充满生活气息。“铜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围绕铜鼓,随着鼓点跳跃、旋转,动作刚劲有力,常用于祭祀、庆典,鼓点节奏多变,能营造热烈氛围。
“绣球舞”由女子表演,手持绣球,舞姿轻盈,绣球抛接之间传递爱意,是歌圩上的常见舞蹈。“蚂拐舞”(青蛙舞)流行于广西河池等地,模仿青蛙动作,祈求风调雨顺,舞蹈风趣幽默。“扁担舞”(打扁担)则源于农耕劳动,舞者手持扁担,敲击板凳或地面,节奏明快,再现收割、舂米场景,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热情。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服饰以蓝、黑、棕为主要色调,面料多为自织的土布(壮布),款式简洁实用,注重装饰。传统服饰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日常穿着,简洁朴素;盛装用于节庆、婚礼,装饰华丽,以银饰为主。
壮族服饰的地域差异明显,桂西壮族女装多为无领斜襟上衣,下着百褶裙,腰间系绣花围腰;桂北壮族女装则穿右衽上衣,配长裤或褶裙。男装多为对襟短衫、长裤,腰间系腰带,方便劳动。服饰上的图案多为花鸟、几何纹,绣工精美,壮锦是服饰装饰的重要材料,用于制作头巾、腰带、背带等。
壮族男装
壮族男装简洁大方,便于劳动。上衣多为对襟短衫,以蓝、黑土布制成,领口、袖口有简单的刺绣或滚边,夏季穿单衣,冬季加穿棉背心。裤子为长裤,裤脚宽松,适合田间劳作。
腰间系一条布带(多为黑色或蓝色),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烟袋、小刀等物品。头戴“头巾”,以黑色或蓝色土布制成,缠绕在头上,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吸汗。男装整体风格朴素实用,展现壮族男子的勤劳与干练。
壮族女装
壮族女装款式多样,装饰精美,不同地区各具特色。桂西女装上衣为无领斜襟,用银扣系合,下着百褶裙,裙长及膝,裙摆宽大,行走时飘逸动人;腰间系绣花围腰,围腰上绣有花鸟图案,工艺精湛。
桂北女装穿右衽上衣,衣袖宽大,下配长裤或褶裙,裤脚或裙摆绣有花纹。女装的银饰丰富,包括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银头饰等,其中“银冠”是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缀有银花、银链,华丽夺目。未婚女子梳长辫,已婚女子盘发,用头巾或银饰装饰,尽显温婉秀丽。
壮族帽子
壮族帽子种类不多,以头巾为主,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男女皆用头巾,多为蓝、黑、棕等深色土布制成,长度数米,缠绕在头上,形成不同的样式:男子头巾缠绕紧密,顶部隆起;女子头巾则更显蓬松,边缘可垂于肩后。
在寒冷季节,部分地区会戴棉帽或皮帽,以抵御风寒;夏季则有草帽,用竹篾编织,轻便透气,适合田间劳动。帽子的样式虽简单,但与服饰搭配协调,体现了壮族的审美情趣。
壮族鞋靴
壮族传统鞋靴以布鞋为主,注重舒适实用。“船形鞋”是壮族特色布鞋,鞋面用蓝、黑土布缝制,鞋头微翘,形似小船,鞋底厚实,纳有细密的针脚,耐磨防滑,适合在田间、山地行走。
女子的布鞋绣有简单花纹,如鞋头绣一朵小花,增添美观;男子的布鞋则较为朴素,以实用为主。在雨天或泥泞路段,会穿木屐,以木板为底,鞋帮为布条,防止鞋子弄脏。随着时代发展,胶鞋、皮鞋等现代鞋靴逐渐普及,但传统布鞋在一些地区仍有使用,尤其在节庆时,与盛装搭配,展现民族特色。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