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发布时间:2025-07-21 05:55:16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682人(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隆子等县,聚居在喜马拉雅山......


   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682人(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隆子等县,聚居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珞瑜地区,与藏族、门巴族交错杂居。珞巴族自称“珞巴”,意为“南方人”,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博嘎尔”“崩尼”“崩如”等分支。他们世代栖息在藏东南的热带雨林与高山峡谷中,以狩猎和农业为生,在与原始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形成了勇猛剽悍、敬畏自然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以刻木记事、狩猎文化、图腾崇拜为标志的原始部落文化,被誉为“喜马拉雅的密林守护者”。

珞巴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珞巴族历史

  珞巴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博”族群,是西藏东南部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与门巴族、藏族有着密切联系。唐代,珞巴族先民属吐蕃政权管辖,《新唐书》中已有关于“东女国”南部族群的记载,与珞巴族先民活动区域相符。

  宋代,珞巴族地区受吐蕃后裔政权影响,社会仍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元代,珞巴族地区属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与中央王朝建立联系。明代,珞巴族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部分部落向西藏地方政府缴纳贡赋。清代,珞巴族与藏族的交流日益频繁,部分珞巴族开始种植青稞和玉米,社会经济缓慢发展。近代以来,珞巴族人民坚决反抗英国等外来侵略势力对西藏的渗透,保卫了祖国领土完整。1949年后,珞巴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珞巴族享受民族平等政策,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珞巴族文化

  珞巴族文化带着热带雨林的湿热与原始部落的野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显自然本色。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干栏式”竹楼是珞巴族建筑的标志,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畜,适应山区多雨气候,墨脱的珞巴族村寨多依山而建,竹楼散布在密林之中。

  手工艺以竹编、藤编、石器制作为主,“珞巴竹编”以金竹、藤条编织出箩筐、背篓、竹席等,尤以“珞巴刀鞘”编织最为精美,花纹独特,实用性强;石器制作包括石斧、石刀等,工艺简单但耐用,是狩猎和农耕的重要工具。非物质文化方面,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文化通过刻木记事和口头文学传承,《斯金巴巴娜达明》是著名的创世史诗,讲述了珞巴族的起源;民间故事、神话、歌谣等内容丰富,反映了珞巴族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原始信仰。

  珞巴族信仰

  珞巴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自然神灵、图腾和祖先,认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是珞巴族信仰的核心,崇拜山神、树神、水神、火神,每个村寨都有“神树”和“祭坛”,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狩猎顺利、五谷丰登,尤其敬畏“山神”,认为山神掌管着山林中的飞禽走兽。

  “图腾崇拜”在珞巴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部落有不同图腾,如熊、虎、鹰、等,视图腾为部落的保护神,禁止伤害图腾动物,部分部落以图腾为姓氏。“祖先崇拜”也较为普遍,家中设有祖先神位,逢年过节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巫师”(“纽布”)是宗教从业者,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占卜等仪式,通过跳神、念咒沟通人神,掌握着部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珞巴族婚俗

  珞巴族婚俗保留着原始部落的礼仪与自由恋爱的特点,实行一夫一妻制,部分部落允许一夫多妻。青年男女通过狩猎、采集等活动相识相恋,以对歌、赠送信物(如兽牙、羽毛)表达情意,征得部落长老同意后即可结婚。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肉、兽皮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多为牲畜、兽皮、刀具),女方回赠“嫁妆”(竹编品、衣物)。婚礼当天,新郎带亲友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礼”,考验新郎的狩猎技能,如射箭、摔跤等,通过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步行至男方家,沿途撒谷物驱邪。婚礼核心仪式是“共饮同心酒”,新人共饮一竹筒酒,由巫师主持祈福,随后全寨宴饮,跳“狩猎舞”,通宵达旦,婚后“回门”需在满月后,新人返娘家致谢。

  珞巴族丧俗

  珞巴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或树葬,流程受原始宗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鸣枪或吹牛角报丧,为逝者净身、更衣,停灵于竹楼中厅,灵前摆酒肉和逝者生前的狩猎工具,巫师念经超度,指引亡灵回归祖先居住地。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赠送兽皮、粮食作为奠仪,行跪拜礼。出殡时,棺木(或竹棺)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买路钱”(谷物、贝壳),墓地选在向阳山坡或密林深处,土葬墓穴深约两米,树葬则将遗体放入掏空的树干中,不立墓碑。丧期内,家人不娱乐、不狩猎,男子不剃须,女子不佩戴饰品,丧期一般为七天至三十天,期间巫师每日念经,周年时举行祭祀仪式,缅怀逝者。

  珞巴族方言

  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部差异较大,分为博嘎尔、崩尼、崩如等多个方言,各方言之间难以通话,部分方言与藏语、门巴语相近。珞巴语保留了较多古藏缅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词汇,藏语借词多与宗教和日常生活相关。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使用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如今主要使用藏语和汉语汉文,珞巴语在部落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由于长期与藏族交往,许多珞巴族人兼通藏语,藏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

  珞巴族乐器

  珞巴族乐器与狩猎、祭祀和节庆活动紧密相关,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珞巴笛”是珞巴族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音色清亮,常用于伴奏民歌和狩猎信号,是珞巴族与自然沟通的工具。

  “鼓”是打击乐器,以木为身,蒙以兽皮,巫师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响箭”是特殊乐器,射箭时箭杆上的哨子发出声响,既是狩猎工具,也用于节庆和信号传递。此外,“锣”“钹”等也从藏族传入,用于重大节庆,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珞巴族节日

  珞巴族的节日多与狩猎、农耕和宗教信仰相关,“旭独龙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二月举行,为期两天,庆祝丰收,祭祀山神和祖先,巫师主持祭祀仪式,全寨宴饮,跳狩猎舞,男子进行射箭、摔跤比赛,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热闹非凡。

  “尼乌节”是珞巴族的播种节,在农历正月举行,祈求五谷丰登,全寨聚集在神树前,杀牲献祭,巫师念经,之后开始春耕;“洞更谷乳木节”是狩猎节,在冬季举行,祭祀猎神,男子集体外出狩猎,所得猎物平均分配。此外,珞巴族也过藏历新年,融入藏族习俗,如吃糌粑、拜年等。

  珞巴族习俗

  珞巴族习俗体现了原始部落的集体精神与对自然的敬畏。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重要礼节,客人进门必饮“进门酒”,主人以“轮流饮酒”方式招待,即一人一口共用一个酒筒,体现平等与团结;接受礼物时需双手接过,不得当面打开。

  生产习俗中,狩猎是珞巴族男子的主要活动,“集体狩猎”是传统方式,所得猎物按户平均分配,“见者有份”;农业以种植青稞、玉米、鸡爪谷为主,“刀耕火种”是传统耕作方式,土地属部落公有,按户分配。服饰上,男子佩戴兽牙、兽骨饰,女子戴贝壳、玉石饰,体现狩猎文化;禁忌中,忌随意砍伐神树、忌在水源旁大小便、忌猎杀图腾动物,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珞巴族美食

  珞巴族美食以狩猎所得的兽肉、类和农耕作物为原料,口味粗犷,带着原始的山野风味。“烤兽肉”是珞巴族的标志性美食,将野猪、野牛、野鸡等肉类明火烤制,蘸盐或香料食用,肉质鲜嫩,保留原始的烟火气,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

  “鸡爪谷酒”是珞巴族的特色饮品,以鸡爪谷(一种杂粮)发酵制成,酒精度低,酸甜可口,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也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祭品。“糌粑”是日常主食,以青稞炒熟后磨成粉,用茶水或酒调和成团食用,便于携带,适合狩猎和农耕。此外,“煮肉粥”“烤玉米”“酸笋”等也是珞巴族的特色美食,煮肉粥以兽肉和杂粮同煮,营养丰富;酸笋以野生竹笋腌制而成,酸爽开胃,是珞巴族饮食的特色。

  珞巴族民歌

  珞巴族民歌旋律简洁明快,节奏与劳动、狩猎动作协调,分为“狩猎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等,多为即兴演唱,歌词直白生动。“狩猎歌”伴随狩猎活动,如《打猎歌》,节奏激昂,歌词鼓励猎手勇敢捕猎,常用珞巴笛伴奏。

  “情歌”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重要方式,旋律悠扬,歌词真挚,如“密林的藤儿缠树长,阿妹的心思绕哥旁”,以自然景物比喻爱情。“仪式歌”用于祭祀、婚丧等场合,由巫师领唱,众人和声,如《祭山神歌》《丧葬歌》,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歌词多为古老的咒语和祈愿。

  珞巴族舞蹈

  珞巴族舞蹈热情奔放,动作源于狩猎、采集和宗教仪式,“狩猎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男子模仿狩猎动作,如射箭、追兽、搏斗等,动作刚劲有力,再现狩猎场景,常用于节庆和狩猎归来,展现珞巴族的勇武精神。

  “巫师舞”是宗教舞蹈,巫师身着法衣,手持法器,随鼓声跳跃旋转,动作神秘夸张,用于驱邪祈福,舞姿中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集体舞”是节庆时的舞蹈,男女围成圆圈,踏步摆手,唱着古老的歌谣,节奏明快,体现部落的团结。舞蹈服饰以兽皮、羽毛为特色,动作幅度大,充满原始部落的激情与力量。

  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服饰以兽皮、棉布、藤条为主要原料,适应热带雨林气候,款式简洁,装饰独特,兽牙、羽毛、贝壳是标志性元素。男子服饰注重实用与狩猎需求,女子服饰则以饰品点缀,图案多为自然纹样,象征对自然的崇拜。

  男子穿“兽皮短褂”或“棉布对襟短衫”,下着“兽皮裤”或“棉布长裤”,腰间系“藤条腰带”,佩戴长刀和弓箭;女子穿“棉布或麻布短衫”,下着“短裙”或“长裤”,腰间系“绣花腰带”,头戴“羽毛帽”,佩戴贝壳、玉石、兽牙等饰品。服饰色彩以黑、红、白为主,对比强烈,整体风格既显原始粗犷又不失灵动。

  珞巴族男装

  珞巴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狩猎和劳作。上衣为“黑色或棕色兽皮短褂”或“棉布对襟短衫”,兽皮短褂以熊皮、羊皮制成,保暖耐磨,棉布短衫则适合炎热天气,领口、袖口简单缝制,无过多装饰。

  下装是“兽皮裤”或“深色棉布长裤”,裤脚收紧,用藤条束紧,适合在密林行走。男子腰间系“藤条腰带”或“棉布腰带”,可悬挂长刀、箭囊、火镰等物品,长刀和弓箭是成年男子的标志,象征勇敢与狩猎技能。头戴“熊皮帽”或“藤条帽”,帽上插有鹰羽或孔雀羽,象征狩猎成功和勇武。男装整体风格剽悍,尽显珞巴族男子的勇猛与坚韧。

  珞巴族女装

  珞巴族女装绚丽多彩,饰品是其主要特色。上衣为“白色或红色棉布短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花纹,多为几何纹和花卉纹,手工细腻,夏季单穿,冬季内套兽皮坎肩。

  下装是“黑色或红色短裙”或“长裤”,短裙以棉布制成,长度及膝,腰间系“彩色绣花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身后。女子头戴“羽毛帽”或“藤条帽”,帽上插有羽毛、花朵,佩戴贝壳项链、玉石耳环、兽牙手镯等饰品,饰品数量众多,象征家庭的富裕和女子的美丽,行走时饰品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尽显珞巴族女子的灵动与野性。

  珞巴族帽子

  珞巴族帽子以“兽皮帽”和“藤条帽”为主,男子多戴“熊皮帽”,以整张熊皮制成,保留熊耳和熊毛,保暖性好,帽顶插鹰羽,象征狩猎勇猛;“藤条帽”以藤条编织而成,轻便透气,适合炎热天气,帽檐较宽,可遮阳挡雨。

  女子帽子以“羽毛帽”为特色,以藤条为架,外覆棉布,缀有孔雀羽、鹦鹉羽和彩色绒球,未婚女子帽子较为华丽,羽毛鲜艳;已婚女子帽子相对朴素,但仍插有少量羽毛。此外,珞巴族在寒冷季节会戴“羊毛帽”,以羊毛编织,保暖性好,款式简单,体现实用为主的风格。

  珞巴族鞋靴

  珞巴族鞋靴以兽皮和藤条为主要原料,适应山地密林地形,注重防滑与耐磨。“兽皮鞋”是日常鞋款,以牛皮或鹿皮制成,鞋底厚实,鞋面简单缝制,鞋头略尖,适合在山路和密林行走,防水性好。

  “藤编鞋”是夏季鞋款,以藤条编织而成,轻便透气,适合炎热天气;“草鞋”是劳作时的常用鞋,以稻草或麻编织,简单实用。此外,珞巴族在寒冷季节会穿“兽皮靴”,以熊皮或羊皮制成,靴筒较高,保暖性好,适合在寒冷山区行走。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原始,体现了珞巴族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保安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