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

发布时间:2025-07-21 06:07:37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京族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总人口约3.3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俗称“京族三岛”......


   京族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总人口约3.3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俗称“京族三岛”),少数分布在钦州、北海等地。京族自称“京”,历史上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他们世代栖息在北部湾的碧海渔滩之上,以海洋捕捞、养殖和海上贸易为生,在与海浪潮汐的共生中,形成了聪慧灵动、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以独弦琴、渔歌、哈节为标志的独特海洋文化,被誉为“北部湾的弄潮儿”。

京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京族历史

  京族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其先民从越南涂山(今海防市附近)陆续迁徙至中国北部湾沿海,在京族三岛定居,与当地汉族、壮族等融合,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明代,京族地区属钦州府,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从事渔业和海上贸易。

  清代,京族受钦州直隶州管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翁村”(村老)管理制度,渔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近代以来,京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后,京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成立京族民族乡,1958年划归东兴各族自治县(今东兴市),推动了京族社会从封建渔猎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海洋捕捞和养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京族文化

  京族文化带着北部湾的咸涩与渔歌的悠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显海洋特质。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海蜇棚”与“石屋”是京族建筑的标志,海蜇棚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搭建在海滩之上,便于晾晒渔获;石屋以珊瑚石为墙,瓦片为顶,坚固耐海风,万尾岛的京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建筑群。

  手工艺以海洋捕捞工具制作、珍珠养殖和木雕著称,“京族渔箔”是独特的捕装置,以竹木在浅海搭建,利用潮汐捕鱼,工艺巧妙;“珍珠养殖”历史悠久,所产“南珠”圆润光泽,闻名中外;木雕工艺多用于独弦琴制作和渔船装饰,图案多为海浪、鱼虾,线条流畅。非物质文化方面,京族有本民族文字“喃字”(借用汉字创制),但使用范围有限,现主要使用汉文;民间文学丰富,《翁嘎》是著名的海洋神话,讲述了京族与海神的故事;“哈节”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融合祭祀、歌舞、竞技,是京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京族信仰

  京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兼融道教和佛教元素,形成多元信仰体系。原始宗教中,“海洋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核心,认为海神、风神、潮神掌管着渔业丰收,“镇海大王”“海龙王”是主要崇拜对象,每个村寨都有“哈亭”(祭祀场所),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出海平安、渔获丰饶。

  “祖先崇拜”在京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哈亭内供奉祖先神位,逢年过节和哈节时都会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道公”“师公”是宗教从业者,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占卜等仪式,通过念咒、跳神沟通人神,在渔业生产和节庆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京族信仰道教和佛教,宗教活动与海洋祭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

  京族婚俗

  京族婚俗保留着海洋民族的浪漫与传统礼仪,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与父母包办相结合。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哈节”相识相恋,以渔歌传情,互赠信物(如珍珠、渔钩)。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糖、海味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布匹、首饰、礼金),女方回赠“嫁妆”(渔网、衣物)。婚礼持续两天,第一天“女方家宴”,新娘梳妆,与亲友对歌告别;第二天“迎亲”,新郎乘渔船或马车前往,女方设“拦门酒”考验,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上渔船或马车;婚礼核心仪式在哈亭举行,新人向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由翁村主持祈福,随后全寨宴饮,跳“竹竿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新娘回门,携带渔获向娘家致谢。

  京族丧俗

  京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受原始宗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鸣锣报丧,为逝者净身、更衣(穿新衣),停灵于家中,灵前点油灯,道公念经超度,指引亡灵回归海洋祖地。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钱、米)。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买路钱”(钱),墓地选在近海山坡,由道公占卜确定,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起坟冢,立墓碑。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出海,男子不剃须,女子不戴饰,丧期一般为七天至四十九天,期间道公定期念经,周年时举行“海祭”仪式,向大海抛洒祭品,缅怀逝者。

  京族方言

  京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越语支,与越南语相近,内部没有明显方言差异,主要分布在京族三岛及周边地区。京族语保留了较多古越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壮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词汇,壮语借词多与农业相关。

  京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历史上曾使用“喃字”(借用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但流传不广,现主要使用汉语汉文,京族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由于长期与汉族、壮族交往,许多京族人兼通汉语和壮语,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

  京族乐器

  京族乐器与海洋生活和祭祀仪式紧密相关,以弦乐和吹奏类为主。“独弦琴”是京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以木为身,一根弦,音色空灵悠扬,常用于伴奏渔歌和哈节仪式,是京族文化的标志,《海浪》是著名的独弦琴曲,模仿海浪声。

  “天琴”是弹拨乐器,琴身小巧,音色清亮,常用于情歌伴奏;“海螺号”是吹奏乐器,以大海螺制成,声音洪亮,用于召集渔民和祭祀活动。此外,“笛子”“锣”等也常见于哈节,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京族节日

  京族的节日多与海洋祭祀和渔业生产相关,“哈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至八月(各岛时间不同)举行,为期三天,庆祝渔业丰收,祭祀海神和祖先,全寨聚集在哈亭,由翁村主持仪式,唱哈歌、跳哈舞、举行“唱哈”比赛,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热闹非凡。

  “春节”是京族的重要节日,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贴春联、吃海鲜,除夕“守岁”,大年初一“拜年”,长辈赠“压岁钱”;“清明节”扫墓祭祖,向大海抛洒祭品,缅怀祖先。此外,京族还有“端午节”“中秋节”,庆祝方式融入海洋元素,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祭月”。

  京族习俗

  京族习俗体现了海洋民族的协作与对自然的敬畏。日常礼仪中,“以海鲜待客”是重要礼节,客人进门必尝“鱼露”“海蜇”,主人以“鱼粥”招待,表达热情;席间“敬茶”需双手举杯,长辈先饮。

  生产习俗中,渔业以“拉大网”“放渔箔”为主,“集体捕捞”是传统方式,所得渔获按户平均分配,“见者有份”;养殖以珍珠、对虾为主,技术精湛。服饰上,男子戴斗笠,女子戴头巾,体现海洋特色;禁忌中,忌在哈亭喧哗、忌随意丢弃渔具、忌在渔船上讲不吉利的话,这些习俗维系着与海洋的和谐。

  京族美食

  京族美食以海鲜为主要原料,口味鲜香清淡,带着海洋的原味。“鱼露”是京族的标志性调味品,以小鱼虾发酵制成,味道咸鲜,是烹饪海鲜的必备,有“海鲜之魂”之称。

  “风吹饼”是京族的传统小吃,以大米为原料,制成薄饼晒干,香脆可口,便于携带,是渔民出海的干粮;“鱼粥”是日常主食,以鲜鱼和大米熬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此外,“白灼虾”“清蒸螃蟹”“烤鱿鱼”等也是京族特色美食,白灼虾以沸水焯熟,蘸姜醋食用,保留海鲜原味;烤鱿鱼以炭火烤制,撒上调料,香气扑鼻。

  京族民歌

  京族民歌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分为“哈歌”“渔歌”“情歌”“仪式歌”等,“哈歌”是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在哈节演唱,歌词以赞美海洋、歌颂劳动为主,如“大海涨潮浪滔天,渔民撒网庆丰年”,曲调高亢,常用独弦琴伴奏。

  “渔歌”伴随捕鱼活动,如《拉网歌》,节奏与拉网动作协调,歌词直白,鼓舞干劲;“情歌”委婉缠绵,多用海洋景物比喻,如“海浪围着礁石转,阿妹围着阿哥看”,旋律优美。“仪式歌”用于祭祀和婚丧,由道公领唱,众人和声,如《祭海神歌》,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

  京族舞蹈

  京族舞蹈轻盈灵动,动作源于渔业生产和祭祀仪式,“哈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身着盛装,随着哈歌的节奏摆手、踏步,动作柔美,舞姿中融入了撒网、摇船等动作,常用于哈节,体现民族欢乐氛围。

  “竹竿舞”是京族的传统舞蹈,以两根竹竿为架,舞者在竹竿开合的间隙跳跃,动作敏捷,节奏明快,常用于节庆和聚会;“独弦琴舞”是女子舞蹈,边弹独弦琴边舞,动作优雅,展现京族的艺术修养。舞蹈服饰以绸布、花边为特色,动作幅度适中,充满海洋民族的灵动与活力。

  京族服饰

  京族服饰以棉、绸为主要原料,适应湿热气候,款式简洁,装饰精美,“斗笠”和“头巾”是标志性元素。男子服饰注重实用与便利,女子服饰则以刺绣和花边点缀,图案多为海浪、鱼虾,象征海洋与丰收。

  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坎肩”,下着“长裤”,腰间系“腰带”,戴斗笠;女子穿“紧身短衫”,下着“长裤”或“围裙”,头戴“头巾”,佩戴银饰。服饰色彩以白、蓝、黑为主,夏季服饰多为浅色,冬季则为深色,整体风格既显清爽又不失雅致。

  京族男装

  京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出海捕鱼。上衣为“白色或蓝色对襟短衫”,以棉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蓝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黑色坎肩”,坎肩多为棉布,保暖轻便。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在船上活动。男子腰间系“蓝色腰带”,可悬挂小刀、烟袋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标志,用于处理渔获。头戴“尖顶斗笠”,以竹篾编织,外罩油纸,防雨防晒,是渔民的必备品。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京族男子的勤劳与果敢。

  京族女装

  京族女装绚丽多彩,刺绣和花边是其主要特色。上衣为“白色或浅蓝色紧身短衫”,以绸布制成,领口、袖口、衣襟绣有精美的海浪纹、鱼虾纹,手工细腻,色彩鲜艳。

  下装是“黑色或蓝色长裤”,裤脚绣有花边,腰间系“绣花围裙”,围裙上绣有海洋图案。女子头戴“彩色头巾”,多为黑色或蓝色,边缘绣有花纹,未婚女子头巾较为华丽,缀有珠子;佩戴银饰,包括耳环、项链、手镯等,银饰简洁大方,与服饰的色彩相得益彰,尽显京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京族帽子

  京族帽子以“斗笠”为主,男子戴“尖顶斗笠”,以竹篾编织,外罩油纸或棕叶,轻便耐用,能遮阳挡雨,是出海捕鱼的必备品,斗笠边缘常系有飘带,随风飘动。

  女子帽子以“头巾”为主,以绸布制成,颜色多样,黑色、蓝色、白色居多,边缘绣有海浪纹、花卉纹,未婚女子头巾上缀有珠子或绒球;老年妇女头巾较为朴素,但仍绣有简单花纹。此外,京族在寒冷季节会戴“棉帽”,以棉布缝制,内衬棉花,保暖性好,款式简单。

  京族鞋靴

  京族鞋靴以布鞋和木屐为主,适应海滩地形,注重防滑与透气。“布鞋”是日常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绣有简单的海浪纹,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多样,精美秀丽。

  “木屐”是海滩劳作时的常用鞋,以木板为底,配以布带,防滑防水,适合在沙滩和浅海行走;“胶鞋”是现代常用鞋款,轻便防水,适合出海作业。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京族适应海洋环境的智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裕固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