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发布时间:2025-07-21 06:39:10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朝鲜族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跨境民族,总人口约170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黑龙江、辽宁等地,其中......


   朝鲜族 

  朝鲜族中国东北地区的跨境民族,总人口约170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黑龙江、辽宁等地,其中延边州是最大的聚居区。朝鲜族自称“朝鲜民族”,19世纪中叶起,因朝鲜半岛战乱和饥荒,陆续迁入中国东北定居,逐渐形成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他们以农耕为主,擅长种植水稻,在与汉、满等民族的交融中,形成了兼具半岛风情与东北特色的文化,以歌舞、美食服饰为标志,被誉为“白衣民族”。

朝鲜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朝鲜族历史

  朝鲜族的历史与朝鲜半岛的移民潮紧密相关。17世纪末,部分朝鲜人因灾荒迁入中国东北,被称为“边民”,在鸭绿江、图们江沿岸开垦荒地。

  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饥荒,更多朝鲜人迁入中国东北,形成聚居区,清政府设立“招垦局”,允许其定居。20世纪初,朝鲜族已形成稳定社区,建立学校和文化团体,传播民族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成立抗日游击队,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后,朝鲜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1958年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推动了朝鲜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朝鲜族文化

  朝鲜族文化带着半岛的温婉与东北的豪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显农耕特质。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草房”与“瓦房”是朝鲜族建筑的标志,草房以稻草为顶、泥土为墙,冬暖夏凉;瓦房以砖瓦为顶,多为“一正四厢”格局,屋檐曲线优美,延边的朝鲜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建筑群,庭院种植花草,整洁雅致。

  手工艺以刺绣、造、金属工艺著称,“朝鲜族刺绣”以彩色丝线在白布上绣出花卉、飞禽,针法细腻,尤以“打籽绣”最为精美,多用于服饰和生活用品;造纸工艺以桑皮为原料,造出的“高丽纸”坚韧耐用,是书写和糊窗的佳品。非物质文化方面,朝鲜族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文字为拼音文字,结构严谨;文学作品丰富,《春香传》是著名的古典小说,民间故事多讲述爱情与智慧;“农乐舞”是标志性舞蹈,融合农耕动作与打击乐,充满生活气息。

  朝鲜族信仰

  朝鲜族信仰多元,以基督教、佛教为主,兼融传统民间信仰,形成包容的信仰体系。基督教在朝鲜族中影响较广,19世纪末传入后,建立众多教堂,信徒定期礼拜,教会在教育和慈善领域发挥作用,“牧师”是宗教领袖,主持礼拜和婚丧仪式。

  佛教传入较早,部分朝鲜族信奉,保留着拜佛、诵经的习俗,寺庙多建于山林,环境清幽。传统民间信仰中,“萨满教”痕迹尚存,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家中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祭祀,认为祖先能庇佑子孙;“灶神”“土地神”是主要自然神灵,春节时祭祀,祈求平安。此外,部分朝鲜族无特定信仰,更注重家族伦理和传统文化传承。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婚俗保留着传统礼仪与现代元素,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为主。青年男女通过“相亲”“舞会”相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订婚,男方送“聘礼”(衣物、布料、礼金),女方回赠“嫁妆”(被褥、衣物、家具)。

  婚礼分为“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婚礼在男方家举行,新娘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次日新娘随新郎回男方家。婚礼仪式由“主婚人”主持,新人穿传统礼服,向父母行“大礼”(跪拜),长辈赠“红包”祝福,席间跳“假面舞”,唱祝酒歌,热闹喜庆。婚后“回门”需在婚后第三天,新人携礼返女方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朝鲜族丧俗

  朝鲜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注重礼仪与孝道。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通知亲友,为逝者净身、更衣(穿白色寿衣),停灵于堂屋,灵前设供桌,摆米饭、水果,子女守灵,“丧主”(长子)主持丧事。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钱、白布),“丧舆”(灵车)装饰素净,由亲友抬行。出殡时,长子执“丧杖”引路,亲友跟随,沿途撒纸钱,墓地选在向阳山坡,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坟冢,立墓碑。丧期内,家人穿素服(白色),不娱乐、不宴饮,“百日”“周年”时举行祭祀仪式,缅怀逝者,三年后除服,恢复正常生活。

  朝鲜族方言

  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有争议),中国朝鲜族使用的朝鲜语属朝鲜半岛北部方言,与韩国语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发音上,书面语一致,可相互沟通。朝鲜语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现代词汇中也融入英语等外来词。

  朝鲜族有本民族文字“朝鲜文”(谚文),为拼音文字,15世纪创制,结构科学,在朝鲜族聚居区广泛使用,用于教育、出版和日常交流。现代社会中,汉语是跨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朝鲜族多为双语使用者,朝鲜语是家庭和民族内部的核心交流工具。

  朝鲜族乐器

  朝鲜族乐器种类丰富,以弦乐、管乐为主,“伽倻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形似筝,音色悠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民歌,《伽倻琴散调》是经典曲目。

  “长鼓”是打击乐器,两面鼓皮音色不同,舞者边敲边舞,是“长鼓舞”的核心伴奏;“洞”是吹奏乐器,竹制,音色清幽,常用于独奏;“唢呐”用于婚礼和节庆,曲调欢快。此外,“奚琴”“扬琴”等也常见于民间,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朝鲜族节日

  朝鲜族的节日兼具民族特色与传统节气,“岁首节”即朝鲜族的春节,这是朝鲜族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之一,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贴春联、吃年糕,除夕“守岁”,大年初一拜年,长辈赠“压岁钱”,晚辈行跪拜礼。

  “流头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十五,众多朝鲜族群众聚在一起,依照习俗举办祭祀、舞蹈、洗头等活动,祝愿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上元节”(元宵节)举行“燃灯节”,挂彩灯、猜灯谜,青年“踏桥”祈福;“端午节”(“端午祭”)赛龙舟、荡秋千、吃打糕,是朝鲜族的重要节日;“秋夕”(中秋节)赏月、吃松饼,祭祖感恩。此外,“老人节”(8月15日)尊敬老人,举行宴会和歌舞活动,体现孝道文化。

  朝鲜族习俗

  朝鲜族习俗体现了农耕民族的勤劳与礼仪。日常礼仪中,“尊老爱幼”是核心,晚辈对长辈说话用敬语,见面鞠躬,用餐时长辈先动筷;待客时,主人以“狗肉汤”“冷面”招待,客人不可推辞,以示尊重。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耕作”技术精湛,延边大米闻名全国;“集体劳动”是传统,邻里互助插秧、收割,唱“农歌”助兴。服饰上,男子穿短衣长裤,女子穿长裙,崇尚白色;禁忌中,忌在长辈面前吸烟、忌晚辈先于长辈用餐、忌数字“4”(谐音“死”),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朝鲜族美食

  朝鲜族美食以米饭、泡菜、肉类为核心,口味酸辣鲜香,注重养生。“泡菜”是朝鲜族的标志性美食,以白菜、萝卜为原料,用辣椒、大蒜、生姜腌制,酸辣爽口,是每餐必备,有“泡菜是半个粮食”之说。

  “冷面”是夏季美食,以荞麦面制成,配牛肉汤、鸡蛋、黄瓜,酸甜爽口;“石锅拌饭”将米饭、蔬菜、肉类在石锅中焖制,锅底焦香,风味独特。此外,“烤肉”“打糕”“狗肉汤”也是特色,烤肉以牛肉为主,蘸酱料食用,鲜嫩可口;打糕以糯米捶制而成,蘸豆沙或白糖,软糯香甜。

  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分为“农歌”“抒情歌”“童谣”“仪式歌”等,多为五声音阶,歌词以七言为主,比喻生动。“农歌”伴随农耕劳动,如《插秧谣》,节奏与动作协调,歌词直白,鼓舞干劲。

  “抒情歌”委婉缠绵,如《阿里郎》,旋律悠扬,讲述爱情与乡愁,是朝鲜族的“民族之歌”;“童谣”活泼天真,如《小放牛》,充满童趣。“仪式歌”用于婚丧、节庆,如《婚礼祝歌》《丧歌》,旋律庄重或悲伤,体现民族情感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轻盈灵动,动作源于农耕、纺织和生活,“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女子手持长鼓,边敲边舞,动作舒展,鼓点明快,常用于节庆和表演。

  “农乐舞”是集体舞蹈,男子吹唢呐、敲铜锣,女子甩象帽(帽顶彩带),动作整齐,队形多变,展现农耕欢乐;“扇舞”是女子舞蹈,手持扇子,舞姿优美,模仿花卉绽放,常用于宴会。舞蹈服饰以白色为主,裙摆宽大,动作幅度大,充满民族风情。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服饰以麻布、丝绸为原料,崇尚白色,款式简洁雅致,“白衣”是民族标志。男子服饰注重实用,女子服饰则以长裙为特色,图案多为花卉,象征美好。

  男子穿“短衣”(“则高利”),外罩“坎肩”,下着“长裤”(“巴基”),腰间系“腰带”;女子穿“短衣”,下着“长裙”(“契玛”),裙摆宽大,便于舞蹈,头戴“发簪”。服饰分日常装与盛装,盛装刺绣精美,色彩鲜艳,节庆时穿着,尽显民族特色。

  朝鲜族男装

  朝鲜族男装简洁利落,便于农耕劳动。上衣为“白色短衣”(“则高利”),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有黑色镶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黑色坎肩”,保暖轻便。

  下装是“深色长裤”(“巴基”),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水田劳作。男子腰间系“黑色腰带”,可悬挂烟袋、小刀,冬季戴“毡帽”,夏季戴“斗笠”,整体风格质朴,尽显朝鲜族男子的勤劳与沉稳。

  朝鲜族女装

  朝鲜族女装优雅绚丽,长裙是核心元素。上衣为“白色短衣”,以丝绸制成,领口、袖口绣彩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

  下装是“彩色长裙”(“契玛”),未婚女子穿浅色长裙,已婚女子穿深色长裙,裙摆宽大,长及脚踝,行走时如波浪涌动。女子头戴“发簪”,插银饰,佩戴耳环、手镯,与白衣长裙相映,尽显朝鲜族女子的温婉与灵动。

  朝鲜族帽子

  朝鲜族帽子种类多样,男子冬季戴“黑毡帽”,圆形,保暖性好;夏季戴“斗笠”,以竹篾编织,防雨防晒,是田间劳作的必备。

  女子帽子以“头巾”为主,白色或彩色,包裹头部,简洁大方;新娘婚礼时戴“花冠”,以鲜花或丝绸制成,华丽精美。此外,“纱帽”是传统礼帽,官员或学者佩戴,象征身份,现多用于传统仪式。

  朝鲜族鞋靴

  朝鲜族鞋靴以布鞋为主,注重舒适与透气。“船形鞋”是主要鞋款,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鞋头尖翘如船,鞋底平坦,便于行走,男子多为黑色,女子多为白色或彩色,绣简单花纹。

  冬季穿“棉鞋”,以棉布纳棉,保暖性好;雨天穿“雨鞋”,以橡胶制成,防水耐用。鞋靴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朝鲜族适应东北气候的智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门巴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