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发布时间:2025-07-21 06:26:16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水族   水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41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荔波、独山、都匀......


   水族 

  水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41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荔波、独山、都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环江等地。水族自称“睢”,意为“水人”,历史上因居住在龙江、都柳江流域而得名,汉族称其为“水家”。他们世代栖息在黔桂交界的河谷坝子,以稻作农业为主,擅长纺织与青铜铸造,在与水共生的岁月里,形成了沉静内敛、精于算计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以“水书”“端节”“马尾绣”为标志的稻作文明,被誉为“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水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水族历史

  水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壮族、侗族等有着密切族源联系,是“骆越”的后裔。汉代,水族先民属牂牁郡管辖,从事稻作农业,《汉书》中已有关于“僚人”的记载,与水族先民活动相符。

  唐代,水族地区属黔中道,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开始使用铁器。宋代,水族受夔州路管辖,与中央王朝建立朝贡关系,稻作技术进一步提升。元代,水族地区属湖广行省,朝廷在此推行土司制度,水族首领被册封为官。明代,水族聚居区形成“十八水”格局,受贵州宣慰司管辖,水书文化逐渐成熟。清代,水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部分地区划归流官管辖,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农业和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近代以来,水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后,水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推动了水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水族文化

  水族文化带着龙江的温润与稻作的厚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显水韵特质。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干栏式”木楼是水族建筑的标志,以木为架、瓦为顶,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畜,廊檐雕有纹、稻穗图案,既避潮湿又显稻作信仰,三都的水族村寨木楼连片,倒映在水田中,如诗如画。

  手工艺以“马尾绣”“水书”“铜鼓铸造”著称,“马尾绣”是水族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以丝线裹马尾编织,图案立体如浮雕,多为蝴蝶、鱼虾、稻穗,常用于制作背带、服饰,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水书”是水族的象形文字,仅巫师“鬼师”能识,用于占卜、祭祀,是世界上极少数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铜鼓铸造工艺精湛,鼓面刻太阳纹、蛙纹,是权力与信仰的象征。非物质文化方面,《水族古歌》讲述民族起源与迁徙,民间故事多与水、稻相关,端节赛马是独特的体育文化。

  水族信仰

  水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兼融道教元素,形成“万物有灵”的水神崇拜体系。自然崇拜中,水族敬畏水神、山神、稻神,认为江河湖海皆有灵性,每年“端节”祭祀水神,祈求稻作丰收;每个村寨都有“神树”和“祭田”,春耕前举行“祭稻神”仪式,撒米酒、稻谷献祭。

  祖先崇拜是核心信仰,家中设祖先神位,逢年过节必祭,认为祖先能庇佑子孙,“丧葬仪式”中鬼师诵水书指引亡灵回归祖地。“鬼师”(“水书先生”)是宗教核心,掌握水书与巫术,主持祭祀、占卜、婚丧,通过水书经文沟通人神,是水族文化的传承者。部分水族信仰道教,道教神祇与水族神灵共处,形成多元信仰形态。

  水族婚俗

  水族婚俗保留着“明媒正娶”与“偷亲”并存的传统,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宗通婚。青年男女通过“赶场”“对歌”相识,“卯节”是择偶的重要场合,男子以银饰相赠,女子回赠绣品表达心意。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糖、糯米前往女方家,需三次登门,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布匹、银饰、水书),女方回赠“嫁妆”(马尾绣背带、织布工具)。婚礼分“正婚”与“回门”,正婚当天,新郎带队伍迎亲,女方设“拦门酒”,对歌考验,新娘由兄长背出家门,撑红伞步行至男方家,沿途撒稻谷驱邪;婚礼核心仪式由鬼师主持,念水书祈福,以铜鼓为礼器。婚后“借新娘”习俗独特,新娘婚后返娘家长住,农忙或节日才回夫家,直至怀孕方定居。

  水族丧俗

  水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受水书与原始宗教影响深刻。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鸣枪报丧,为逝者净身、更衣(穿寿衣),停灵于堂屋,灵前摆糯米饭、酒,鬼师诵水书经文超度,指引亡灵沿“水路”回归祖地。

  出殡前,亲友吊唁送“奠仪”(钱、米),夜间“绕棺舞”,以歌舞送别。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送至村口,沿途撒“买路钱”(稻谷、钱),墓地选在向阳坡地,鬼师依水书选方位,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头朝东方(祖地方向),覆土堆坟,立石碑,碑刻水书符号。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耕作,男子不剃须,女子不戴银饰,丧期一般为七天至三十天,期间鬼师每日念水书,周年时“杀牛祭祖”,将肉分赠亲友,共享祖先庇佑。

  水族方言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侗语、毛南语相近,分为三都、荔波、独山三个土语,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水语保留大量古百越语词汇,吸收汉语、壮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事物,壮语借词与日常生活相关。

  水族有独特的“水书”(象形文字),但仅用于宗教仪式,不通用,日常交流与书写主要使用汉语汉文。水语在家庭与村寨内部是主要交流工具,水书则是宗教与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二者共同维系着水族的民族认同。

  水族乐器

  水族乐器与稻作、祭祀紧密相关,以打击类、吹奏类为主。“铜鼓”是水族最神圣的乐器,仅在端节、丧葬等重大场合使用,鼓声雄浑,用于召集群众、祭祀神灵,鼓面蛙纹象征多子多福;“芦笙”是常用乐器,分大中小号,音色悠扬,用于节庆舞蹈,《芦笙舞》是水族标志性舞蹈配乐。

  “唢呐”用于婚礼,曲调欢快;“月琴”是弹拨乐器,常用于伴奏情歌;“姊妹”是双管吹奏乐器,音色清脆,青年男女对歌时使用,如诉如泣。乐器多饰以鱼纹、稻穗,体现水与稻的信仰。

  水族节日

  水族的节日多与稻作、祭祀相关,“端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至十月(各支系依水书择日)举行,为期三天,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节,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核心活动是“端坡赛马”,骑手披红挂彩,赛马祈福,青年对歌择偶,热闹非凡。

  “卯节”(“借卯”)流行于荔波,农历六月至八月择卯日举行,以对歌、祭祀为主,纪念祖先迁徙;“苏宁喜节”(农历正月廿五)是妇女节日,祭祀“苏宁喜”女神,祈求子女平安。此外,水族还有“清明节”“端午节”,融入稻作元素,如端午节“祭田”,祈求丰收。

  水族习俗

  水族习俗体现了稻作民族的协作与对水的敬畏。日常礼仪中,“以酒敬客”是核心,客人进门必饮“进门酒”,主人以“转转酒”劝饮,用鸡头敬贵客,以示尊重;席间“唱酒歌”,歌词多为稻作祝福。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梯田稻作”历史悠久,三都的都柳江沿岸梯田层叠,灌溉系统精巧;“集体薅秧”是传统,农户互助,唱“薅秧歌”助兴。服饰上,女子穿蓝布长衫,佩银饰,男子戴瓜皮帽;禁忌中,忌在水源洗衣、忌将筷子插入饭中(似祭祀)、忌触摸铜鼓(除仪式外),维系与自然的和谐。

  水族美食

  水族美食以稻、鱼为核心,口味酸辣鲜香,带着水乡的清润。“鱼包韭菜”是水族标志性菜肴,将鲜鱼去骨,填入韭菜、糯米、辣椒,用稻草捆扎蒸熟,鱼肉鲜嫩,韭菜清香,是端节必备,象征五谷丰登。

  “酸汤鱼”以番茄、辣椒发酵制酸汤,煮鲜鱼,酸辣开胃,配“糯米饭”食用,是日常佳肴;“九阡酒”是特色米酒,以糯米发酵,窖藏数年,醇厚香甜,是节庆与祭祀的珍品。此外,“酸肉”“水豆腐”“糯粑”也是特色,酸肉以猪肉发酵,酸味独特;水豆腐以井水制作,细腻滑嫩,尽显水乡风味。

  水族民歌

  水族民歌旋律婉转,节奏与稻作劳动协调,分为“薅秧歌”“酒歌”“古歌”“仪式歌”等,多为即兴对唱,歌词以五言为主,比喻生动。“薅秧歌”是集体劳动歌曲,节奏明快,如“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鼓舞劳作干劲。

  “酒歌”是宴饮时的对唱,旋律悠扬,歌词多为祝福,如“端节米酒香又甜,喝了幸福年复年”;“古歌”以《水族古歌》为代表,讲述民族起源与稻作历史,由鬼师传唱,旋律庄重。“仪式歌”用于婚丧、祭祀,如《祭水神歌》,鬼师领唱,众人和声,配铜鼓声,充满神秘色彩。

  水族舞蹈

  水族舞蹈质朴灵动,动作源于稻作劳动与祭祀,“铜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围铜鼓而跳,踏足摆臂,动作整齐,模仿插秧、收割,常用于端节,体现丰收喜悦。

  “芦笙舞”是青年舞蹈,男子吹芦笙领舞,女子随节奏摆腰,舞姿轻盈,用于卯节对歌;“祭祀舞”由鬼师表演,手持法器,动作神秘,用于驱邪祈福,舞步依水书经文而定。舞蹈服饰以蓝布为主,佩银饰,动作幅度适中,充满水乡的温婉与活力。

  水族服饰

  水族服饰以棉、麻为原料,适应河谷气候,款式简洁,银饰与马尾绣是特色,色调以蓝、黑为主,象征水的深沉。男子服饰注重实用,女子服饰则以马尾绣点缀,图案多为鱼、稻、蝴蝶,记录稻作信仰。

  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蓝布坎肩”,下着“长裤”,腰间系“青布腰带”,佩烟袋;女子穿“右衽长衫”,下着“长裤”,系“绣花围裙”,头戴“帕子”,佩银项圈、银手镯。服饰分日常装与盛装,盛装马尾绣密集,银饰闪亮,端节时女子身着盛装,如行走的稻作图腾。

  水族男装

  水族男装简洁利落,便于田间劳作。上衣为“蓝色对襟短衫”,以土布制成,领口、袖口绣简单几何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黑色坎肩”,坎肩无袖,便于活动。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水田劳作。男子头戴“瓜皮帽”,以青布缝制,顶缀红绒球,或包“青布头巾”,缠绕成圈,朴素大方。腰间系“绣花腰带”,可悬挂烟袋、小刀,小刀用于割稻、处理渔获,尽显水家汉子的勤劳与沉稳。

  水族女装

  水族女装素雅精致,马尾绣是点睛之笔。上衣为“蓝色右衽长衫”,以土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衣襟绣马尾绣“蝴蝶纹”“稻穗纹”,针脚细密,图案立体。

  下装是“黑色长裤”,裤脚绣单色花纹,系“蓝色绣花围裙”,围裙上马尾绣图案多为鱼虾,象征丰收。女子头戴“青布帕子”,边缘绣小花,未婚女子帕子垂于脑后,已婚女子盘于头顶。佩“银项圈”(单层或多层)、“银耳环”“银手镯”,银饰素净,与蓝布服饰相映,尽显水乡女子的温婉与灵动。

  水族帽子

  水族帽子款式简约,男子多戴“瓜皮帽”,以青布缝制,圆顶,前沿微翘,顶缀红绒球,日常与节庆皆可佩戴,轻便透气。

  女子以“布帕”为头饰,“青布帕”长两米,未婚女子折叠成条,垂于肩后;已婚女子盘于头顶,边缘露出绣花,简洁大方。老年妇女冬季戴“棉帽”,以棉布纳棉,绣简单花纹,保暖实用,尽显水乡的低调内敛。

  水族鞋靴

  水族鞋靴以布鞋为主,适应水田与山路,注重防滑透气。“绣花鞋”是女子鞋款,以蓝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头绣“鱼纹”“稻穗纹”,鞋底钉细铁钉防滑,适合田间行走,未婚女子鞋饰更精致。

  男子穿“布鞋”或“草鞋”,布鞋为黑色,鞋头微翘,便于涉水;草鞋以稻草编织,轻便透气,是劳作必备。雨天穿“木屐”,以木板为底,系带,防水防滑,尽显水乡生活智慧。鞋靴虽简,却处处融入稻作与水的印记。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苗族
下一篇:没有了